4/100
广播《宋宇选读》是我很早就关注的电台。除了周末和节假日,他几乎每天都会讲述一个新闻。今天他为我讲述了的是艾滋病患者们的故事。由于每年的12.01是世界艾滋病日,所以我在今天得以有机会了解他们,了解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现状。
在广播中通过讲述了三个HIV阳性患者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所遭受的不平等和歧视。虽然在法律条款中有规定,用工单位不得以员工是HIV携带者、患者及其家属的原因拒绝录用该名员工,但是还是有不少的企业和单位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将他们劝退等等。同时,艾滋病患者的内心同样也面临着煎熬,他们在更多的时候选择隐瞒自己的患病情况。
广播中讲述的其中一名患者的经历,听得我想要落泪:30多岁的她,在一次抽血的时候被检测出了HIV阳性,因而性情大变,在家里躲着不工作16年之久。在50岁的时候因为生计需要,不得以出来工作,因为脱离社会太久也没有找到什么很好的工作。但是面对入职体检,她选择了"作弊":她慌称没有带身份证,之后请朋友代替她抽血。之后等拿到正常的体检报告的那一刻,她又委屈又自责,她的工作不伤害任何人,她也想正常地获取工作机会,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但是她也很清楚:如果自己被检测出HIV阳性,她是几乎不可能被录用的。
这样的经历不是个例,而是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他们极力地隐瞒,只是想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但是整个社会对于“艾滋病”这三个字还是讳莫如深的,尽管我们知道艾滋病只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尽管我们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日常的生活,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这样的现状让我又同情又自责。"艾滋病" ,不像癌症是不治之症,他是一种传播性疾病,而且因为"性传播"而臭名昭著,让整个社会对其产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避之不及。就这一点来说,我非常厌恶人性中的趋利避害,虽然一点人性守护了我们的安全,但是也在另一方面放大了我们的冷漠和自私。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有个同事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根本做不到像不知道一样,完全地一视同仁。我肯定也会尽量避免与他的接触和交谈,即使我清楚地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这样。
因为患有艾滋病病毒,所以被迫地减少了就业和创收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每年需要支付的针对疾病的医疗开支,让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就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们就在这样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广播中转场的一句感叹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生存尚不容易,又哪里敢奢望平等呢?!"
如此看来,我们整个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需要为这个群体所做的还有很多,无论是观念上、心态上还是制度上,都需要很大程度的进步才可以。当然我也清楚,这种改变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但是我坚信未来是好的,正如我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一样。
"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如果结局不够好,那就是故事还没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