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历史,不懂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疑案悬案。后来渐渐明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愿意案子告破。有些时候,真相没那么重要;真相所引发的后果,却让人承受不起。于是,随着时人的缄默和时间流逝,真相就被埋葬了。
《新宋》中的军器监案,就是一桩悬案。
震天雷火药失踪绝对是大事,皇帝知道后震怒,命御史台蔡确和开封府陈绎尽快破案。但是这个案子一拖再拖,成了无头案。原本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西京评论》把它再度炒火了。
陈绎接到这个案子的时候,一眼看出有猫腻。他带着手下的一个捕快田烈武去军器监走了一遭,确定是监守自盗,火药配方没有流落到国外的风险,就把这个案子搁置了。
凭他的本事,不难查出真相。查出来以后呢?陈绎能坐到首都市长(权知开封府)的位子,官场的事没有他看不透的。白水潭案断得算公允,但也是考量了各方诉求之后的折中结果。素有能吏之称、能断大案平冤案的陈绎,也不是什么案子都愿意破。
蔡确来访,指出了一个方向:严刑逼供孙固、沈括的亲信,做成铁案。至于会不会屈打成招,对蔡某人来说不重要。他要的是结果,不是真相。陈绎对这个惯于踩着同僚前程上位的新党新贵很是反感,不得不提防。虽然同为新党份子,他和蔡确压根不是一路人。
其实一桩带有阴谋色彩的案子,如果过程无法推演,不妨从结果分析。设局者往往是受益者。军器监一案,孙固和沈括是最大的受害者,罢官、声誉受损,官场中人最怕的两项都沾了。军器监易主,最大的受益者是吕惠卿。可他当时不在京城,怎么看都是捡了个便宜。石越呢,看上去也是受害者,失去了对军器监和兵器研究院的控制权。可他偏偏像没事人似的,一点也不着急破案。陈绎看不透,也想不透。
皇上和王安石表面催促,不过是迫于报纸的舆论压力,做做样子罢了。这两位大佬是否知情,没人知道。但他们必定看得出,这桩案子牵涉甚广,搞不好引发朝局动荡。无论是皇上、王安石,还是石越,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
唯一想破案的,只有文彦博。他是孙固的至交,为孙固不平。文相公囿于私交,却忘了大局。
陈绎没有接受蔡确的方案,依然悠哉悠哉地拖着,拖到人们把这事忘了,或者自己离开开封府。不过,面子还是要顾的。那就让下面人去查吧,反正也查不出什么。
陈绎不知道的是,他手下那个叫田烈武的捕快认真了。田烈武才二十四岁,祖辈世代为捕快,父亲对他最大的期许就是当上开封府的总捕头。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捕快,田烈武的愿望就是沙场杀敌。可惜在重武轻文的北宋,从军是没什么前途的。像狄青那样的名将,在一众文臣面前也只能吃瘪。田家勉强能在京城立足,自然不会让田烈武去当什么劳什子的兵。
身边的捕头都说这案子破不了,陈大尹也没想破案。田烈武不信,依然兢兢业业地搜集证据。可惜他把布防的重点放在京城的外国人身上,无异于缘木求鱼。他也没办法,谁叫他没权限提审军器监的人呢。
能破案的不想破,想破案的破不了。军器监案的真相,就是这么被掩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