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读老师的散文,让我心潮澎湃。惊叹老师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把控的能力。
我知道,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对家乡的情怀和感悟,对生命里的黑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
如果说第一卷是写植物,花、草,芦苇和树等等,那这第二卷就是写的菜,确切的说是老师家乡的蔬菜,经过母亲勤劳的双手都变成了美味儿。值得一生的回味,令人难忘那母亲的味道。
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点,那些动人的画面就那样漫卷开来,轻轻的呈现在你面前,让人不经意间就感动的涕泪横流。
比如《萝卜,白菜》里的一段话,因为下雨,要赶路。
车子在慢慢向前移动,老屋在反光镜中渐渐变小,雨刮器像两根搞糊的长筷子搅得我心里乱糟糟的。快拐弯的时候反光镜里出现一个熟悉而又模糊的身影,那是母亲,挑着两只盛满菜的蛇皮袋正彳亍过小石桥。
我赶紧下车跑过去,接过担子,沉沉的。雨水顺着那花白的头发流在满脸的沟壑上,像一条奔流的小溪,下面的鞋子边都是泥巴。
你看吧!就这样的画面是不是随意的就呈现在你面前,雨中母子就那样的相遇了。
母亲为了儿子能吃到家乡菜,摘菜赶上了下雨。儿子回家没看到母亲怕雨下大想开车走,却在倒后镜里看到了母亲。
作者没有那么多的煽情,也没有过份的修饰,只是最后一段聊聊数语。
车子缓缓的出了村庄,空调的热风使劲地吹来,我先前在头发的雨水落下,经过眉毛,路过双眼,滚烫滚烫的:这萝卜白菜也是我的奶粉啊。
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看到了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一个游子的感伤。
一幅幅画面既真实又和谐,那种浓浓的乡情跃然纸上,给人回味,令人联想。
还有《母亲的炝豆角》一文的结尾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八十多岁的母亲,想起她在灿灿的阳光里伸出干豆角般青筋爆出的手,采摘着一把把青翠的豆角,那满头银发飘在菜园地里的豆角架下……一股淡淡的酸味就会从心里冒出来,熏得我的眼睛潮湿潮湿的。
毋庸置疑,这是母亲的情怀。看是写菜,其实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父母的亲情在里面,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看得出来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父母亲人的爱恋,一篇《茶殇》道尽了人生的苦涩,人生如茶,苦涩中品尝着人生的淡味儿。
走在他乡的田野,欣赏过春花烂漫,夏荷灿灿。但我没有习惯可乐、汽水的甜蜜,手中捧着的依旧是老家的绿色。每每举杯凝视,我便想起远方的老家,村庄,远方的父母,亲人。
在断断续续的闲聊中我得悉了父亲的许多往事,六十多年党龄的父亲,他一生中经历的辛酸苦辣像一杯醇厚綿久的浓茶,我似乎闻到了那缕茶香,却无法品尝到其中的苦涩。
看得出来作者的人生阅历丰富,感情细腻。有时候好文章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而是那些朴实无华的文笔,勾勒出的动人文字温暖了你,感动了你,让你动容。
这第二卷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父母亲人的影子,又几乎是在写菜,就那样把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情融入菜里,入味,入情,入景,让人回味无穷。
真的是好美,仔细品味着每一篇散文,给人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悟。
如《儿时的年味》、《白花花的粥,黄灿灿的糊》、《豆腐,生腐》等等。
我比较喜欢《母亲的擀面汤》,《母亲门前有棵枇杷树》,但是由于太多人写了,不一一赘述。
每一篇散文都很好,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简单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秋天的味道》,《冬日萝卜》等等。
让人看了爱不释手,反复思量。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