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来到苏沪地区,不可不尝的便是小笼包。在广东吃过的小笼包纵使鼓吹得多么正宗肯定都没有本地最地道的味道。正好到午饭时间,我收拾好便轻装上阵,说实话那个相机勒的我可疼了。青旅在江西中路,距离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只有两个街口,寻思着那里肯定有美食,所以我连大众点评都没点开就出发了,然后•••我就后悔了。
南京路都是大小型的商店,餐饮不少,可小吃却少得可怜。远在广州的男朋友给我发来了地址,一看,离得还挺远。我便在一个街口停下,找了家挂着售卖“南翔小笼包”的小店,点了一笼包子坐下品尝。包子店的厨房袅袅生烟,地处繁华的商业街,生意倒也十分不错。曾有一次在五星级酒店打工的经历,进内厨取餐看见师傅们把搁在架子上冷却的香肠直接一手提溜进餐盘摆好,那个架子上没有任何保持香肠干净不受污染的装置,旁边杂乱地堆放着些调味罐,空中还有嗡嗡飞过的苍蝇君,顿时对餐馆的食品卫生安全完全失去信心。
我拿起纸巾把筷子狠狠地擦了一遍,纸巾上带走了粘着的都已经被风干了的食物残渣,硬着头皮,我还是用了这筷子。包子还冒着热气,米黄色的面皮半透明,里面浅褐色的汁液浸泡着包裹着肉馅儿,看起来相当可口。男朋友说吃小笼包一定要放点醋,不爱吃醋的我还特意倒了点醋准备着。一口咬下去,汁液渗进了嘴里,嗯,我只想说,这是我在上海吃的第一口,我不想承认它难吃,但是它和男朋友形容的我想象中的小笼包确实有差距,也许不是百年老店的关系吧!
吃到第五个包子,我已经决定放弃,拎起挎包,携着对更可口的美食的惦念。
下一站,豫园。
我说过我喜欢古旧的事物,喜欢故宫深红绵长的宫墙,喜欢古建筑的屋檐和精致的雕栏,喜欢天花板上绘制的精美图案,喜欢光滑明净的瓷器,喜欢古时女子佩戴的事物,喜欢垂下的竹帘屏障,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我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只是,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那些景点的门窗不断地刷漆,那些瓷器都换成了赝品,甚至很多地方重建了残破的建筑。若讨论起来,你可以说这是一种保护,却也可以说是一种破坏。历史的遗迹就是要有岁月的感觉才好,一副满布沧桑的脸庞硬要用玻尿酸来支撑只会适得其反。希腊的古庙,断壁残垣,却也没见有人去把它恢复成原来的模样啊,历史却已经沉淀在那里了。
这一趟旅行选择来长三角,其实也是为了空旷我思念已久的园林遗迹。从豫园站出来,分不清楚东南西北的我只好又问了路,沿路走,路牌显示的都是我想去的地方——豫园、城隍庙、人民广场、外滩•••七拐八拐进了一条看起来像是卖小商品的巷子,巷子里有叫卖着“苏绣”的,有叫卖着“雨花石”的,有叫卖着“苏扇”的,还有卖帽子、围巾、古玩,穿过巷子就看见斜对面一排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拔地而起。说它是“古建筑”,它确实是,精致的雕栏,翘起的屋檐,红色的砖瓦,繁体字大大的写着“药局”,是外国人心中最标准的中国建筑。可对于我来说,它,太新了。
我沿着这排“古建筑”往里走,便看见豫园老街和城隍庙的路牌。这里的街巷都被连起来,一片相同风格的“古建筑群”就此形成,街上贩售的都是古玩、布艺、丝绸、小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且在这里,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比例几乎是1:1,许多外国游客在这里逗留,他们走进各种小店,淘买心仪的东西。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便是中国。我继续往里走,终于到了豫园的门口。
豫园十分低调,圆形的白色拱门在周围红砖绿瓦的包裹中显得十分不起眼,在穿过门口的白色石桥到达豫园入口的时间里,我已经打了退堂鼓。外国人和中国人在这里进行着一场混战,人们在任何能够拍照的地方拍照,自拍,群拍,甚至好多中国老太太拉着外国人合照。所以在走到豫园入口的时候我又原路返回,在一栋正在翻修的建筑底下,买了杯星巴巴,正好在星爸爸的斜对面就是著名的南翔馒头店。我下了狠心要吃一口名牌小吃,不过没走到南翔我又打了退堂鼓。南翔的外卖档口整齐地排着人龙,外国人和中国人各半,老年人和青年人各半,目测大约六七十个人,而门内的堂食区也排了二三十人。我又乖乖地回到原地,在星爸爸的隔壁一家冷冷清清的小吃店买了份蟹粉小笼包,想着等下次早点来再品尝南翔的包子。
这个蟹粉汤包完全不似小笼包的小巧,皮却同样薄而透明,阳光下我都能看到里面溢满的汤汁,老板动作娴熟地帮我在包子上扎了一根吸管。我战战兢兢地在人群中慢慢地把滚烫的汤汁从包子里吸允上来,汤汁多得难以想象,咸香的味道布满了味蕾,惯来喜爱汤水的我终于在午后的城隍庙察觉到一丝美味的惊喜。
尝过蟹粉小笼才真算是来过魔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