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晚晴七十年》读后感

《晚晴七十年》读后感

作者: 闲人无稽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7:29 被阅读35次

    读完洋洋洒洒的五册晚晴七十年,感慨作者的笔调,确是“嬉笑怒骂”:对爱之人,言语溢出;对奚之人,多加嘲笑。在全书中,只有李鸿章和周恩来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就连作者为其作传的顾维钧先生也

”只是个“技术官僚”、“博士帮首”、“黄面皮的洋官”

与其将本书看作正史论著,倒不如一半正,一半野来对待,全书通用的口吻更像是手拿惊堂木的说书人。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那所谓的“论史缺证”,“先入为主的历史观”等争辩就能稍安勿躁,毕竟唐德刚专长的是口述历史,而口述经过当事人的回忆,潜意识的加工,也未必能全然信之。但唐的治史志愿是宏大的,他希望成为能

”贯穿、通吃三派的中国现代史学的“第四主流””

他所说的其他三派者分别为:

1. 左丘明,司马迁,钱穆等一脉的传统史学

2.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

3. 西方汉学--现代西方中国史学

看完全书,望其努力。

全书架构

    全书近40篇文章,标题写明为“作品集”,而非针对晚晴七十年的专题讨论,这点需要特别注意,有助于理解众多文章的架构。全书近30篇文章发表于《传记文学》杂志,这些文章的连贯性,相对较为紧密,但也是这批文章的“读者互动化”有点过,不似一般正史论集。而文章的写作时间多为上世纪90年代,最早的甚至为其毕业论文,写于40年代,其年代局限性当需考虑。既非针对晚晴的专题讨论,那在其中出现《中国郡县起源考》、《汉代太学》等文章也就不难理解。相交于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其当年的论文以及发表在学术文集上的文章就显得“正式”许多,考据文献,一应齐全。

    全书总旨可从其第一篇文章得出,即“转型论”: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经历的一共有两大转型期:封建转帝制----商鞅与汉武帝时期,为时二百年左右;帝制转民治----从晚晴变局开始到完成也需近二百年。该观点贯穿全书,是作者用来解释诸多历史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这就有点一叶遮目,以偏概全了。将戊戌变法的局限,辛亥革命的未完成等归结于转型期,有点硬套理论之嫌。

有趣观点

    现代的论点,要引起讨论,就要足够抓住眼球,文章也一样。作者在书中抛出很多有趣的观点,摘如下:

1. 我们祖国大陆“落后” 的主要问题无他,缺少一个自发自励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一统天下?

2. 中西现代发展的本质差异:西欧北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社会重于国家”。我国社会发展之基础则“国家强于社会”

----现有社会还是先有国家?

3.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与近年每周发生的吉姆 琼斯型的宗教狂,有其极其类似之处

----乌合之众?

4. “天朝田亩制度”与孙中山“建国方略”一样,一天也没有实施过

----24小时也没有?

5.专搞“四化”,不搞“五化”,则往往是徒劳,五化者,政治现代化也

----咱先把宪法写了

6.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前夜是因为误以为各国公使“勒令皇太后归政”,而致老太后“发泼”,向列强宣战

----指甲长,见识短

上面只是列举了一些文中提出的观点,还有很多不能枚举。由于很多论断在书中缺乏史料佐证,只能后续看到其他史书再作判断,留作后观。

相关文章

  • 《晚晴漫笔》读后感

    《晚晴漫笔》读后感 刘锦云 我手捧韦玉波先生所著的《晚晴漫笔》,如获至宝,它的作者不是别人,是我...

  • 晚晴

    晚晴山清 水秀云霓

  • 晚晴

    乌云消散晚霞飞,大河婉转白沙迴。 归鸟拢翅清呖叫,夜色飘纱薄幕垂。 心灵安静倚翠立,花香缠绵染门扉。 碧空如洗寒烟...

  • 晚晴

    雨后方知夏亦凉, 林静遇晚做游赏。 微巡一览晴后景, 却少斜阳浣虹裳。

  • 晚晴

  • 晚晴

    时雨时阴,连绵了好几天。直至下午,这天才算真正的放晴。 从窗外望去,阳光倾注的世界,给万物撒上了一层晶莹,天蓝的晶...

  •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

  • 晚晴

    末夏余晴不忍归 空山独享晚风吹 寥落红尘孤鸾客 翩翩看尽燕双飞

  • 晚晴

    落霞穿云端, 映红一方天, 夜幕已垂下, 谁伴夕阳下?

  • 晚晴

    空山何处觅新雨, 半晌贪欢,初醒却道春已去。 白云苍狗应不识, 欲语还休,谁系谁解谁踌躇。 把酒遍洒,只待后人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晚晴七十年》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om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