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序》里说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不是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么用印象笔记。
第二,不是标准用法,而是私人想法。
第三,不仅是管理资料,还是管理自己。
这三条理由,一定会吸引你去看这本书的。是的,我就是这样被吸引的。
一本“私人想法”的书,能够得到盛行,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具有普适性的东西吗?那些个性化的东西,得到大力的推崇,一定是这本书有特别之处。
最后一条的最后一句说: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平静,同时创造出更多想象的空间。
做一个印象笔记,还有这样的功能,我很好奇。
瞧,这就是文字的功劳。
02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这句话也让我有所思考,记录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遗忘。因为相对记忆而言,大脑的作用更在于思考与创造。
很多人说:我的记忆不好,所以影响了我的发展。
来,看这里的说法,你就不会陷入了那样的自卑中。
作者说,要放弃“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的想法。
这个观点,我也可以向我的学生和家长传递。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不能长久的。而懂得思考和创造的的大脑学习方式,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
所以需要正视,而不是逃避,通过工具和方法,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才能达到“活在当下”的理想境界。
03
“收集箱:你的第二大脑”
作者对那些零散的记忆的储存方式,第一步便是便利贴。
这一点我很少用,只是每天坐下来,会将马上要做的事进行梳理,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
而关于五个角色的定位,我好像只有自我角色和工作角色,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几乎融为一体了。我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每天先完成我想做的事,对于我喜欢的事情,我总是不遗余力。工作角色,也就是随时随地都是工作状态,思考的,聊天的,都是工作角色。
作者提出:以一年为期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
这件事,我几乎未干过。我的目标都是超短期目标,还可能是超超短期目标。
我也有很多灵光乍现,但就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不过,好像不妨碍我要做成什么事。因为我做事,是一鼓作气的,虽然前期也会不断思考,这思考会在最后完成过程中体现。
我的灵光,多数记录在手机的备忘录里。
当然,更多事后,成了我的写作主题,或者写作素材。
04
搜索出一段话来介绍:
我们在把印象笔记作为时间管理工具应用的过程,我们都是在实践时间管理的同时更好的管理自己。所以核心能够把书里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清空大脑,给大脑释放压力,提升工作效率,也实现了理念和方法的落地。
对了,想到曾经有人给我推荐过微信小程序里的“印象笔记”,只是我用了一次后,没有觉得好用,就放弃了。
哈哈,现在来读这本书,多了解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