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科普行

作者: 咚_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01:19 被阅读3次

    阳江科普行

    忽然发现,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最怀念在学校里的时光。

    从五月伊始,陆续在公众号里发了十几篇新闻稿。关于卫星科普亲子游,关于青少年追寻梦想,关于留学生探秘中国卫星事业,关于机关党总支“两学一做”,关于全国科普日……各式各样。今天,我们用一种叙事的方式来记录这项工作。

    广州气象卫星科普基地承载着众多的期望,慢慢地完善着自己。有旁人看不到的心酸,亦有别人感受不到的喜悦。每次漫步在山头,都能感觉到周围在慢慢变好。这原本是一块荒凉之地,如今被开垦成花红草绿,天高地迵。建设者长期默默无闻,却开辟出这样一片新的天地。坚守初心,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

    十一月。冷空气来了又走。过客一般渡过漫长岁月。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应“广东省科技研究会”之邀,参加“欢乐科普山区行阳东站”。两天一夜的行程,让人深省。

    3号早晨,一行五人驱车前往阳东。距广州三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群学生,正在等着我们过去。高速公路上,车辆飞速地前行。携带的卫星科普书籍、影像资料,设备仪器,卫星、火箭模型几乎塞满七座的车。我们深知,准备得越充足,就会给学校的师生带去越多的惊喜与收获。

    由于从广州往阳江方向,司前至水口路段修路,且正值珠海航展之际,堵车在所难免。跋山涉水,舟车劳顿,终于抵达。往后的日子回忆起这趟奔波劳累,不知道会不会记得,太阳在我们后面一直追着的画面。

    签到,放下行李,简单的午饭过后,立即赶往阳东区第一中学,投身于布置摊位的忙碌中。13:30分,活动尚未开始,偌大的操场上,只剩下我们五个人跑来跑去,把车上需要参展的卫星科普书籍、影像资料,设备仪器,卫星、火箭模型统统搬到操场上。

    尽管已是十一月,但是头顶的大太阳,依旧毒辣。它从广州到阳江,一路飞奔追赶,终于是瞄准了我们,如今更是要还以颜色。橡胶制成的草地,变得愈发的绿茫茫。

    时间的长河仿佛在不停地倒流,流回工作,流回大学,流回高中,流回到我漫步的那个操场。秋风潇潇,也是独自一人。操场上的青草地,已略显疲态。学业繁重,日子渺小重复,压力总得不到有效的释放。总盼望可以有新鲜的事物出现,把这铺天盖地的习题和试卷冲走。终归是没有。从前我心心念念的事物没有出现,而今天,我们要将这些带给它们。

    即将入冬的风,吹得又紧又急。蓝色幕布挂上去又掉下来,易拉宝背后的支撑杆被吹断,展板更是被吹得七零八落。如同太阳叫来助兴的节目。空气也变得干燥,没有感受到海边城市的那种湿润。很多年以前,还没有去过海边,周围都是连绵的高山,那时总会想象海的样子,每一次想象都好像缺少些什么。直到我遇见了大海,在沙滩上住了一晚之后,我才渐渐懂得海的韵味。山很高,海很阔,只有你真正地站在它们面前,你才能真正的懂得。

    正是我经历过这些岁月,我才真正地明白,即将与我们相接触的阳东一中的学生们,需要什么。

    最后,我们找来结实的绳子,将幕布、易拉宝、展板牢牢地栓在帐篷的立柱上。慢慢地将展台变得完善起来。将抠像仪、视频仪、液晶显示器、蓝色幕布通过“抠像合成”原理搭建了一套天气预报主持人系统。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过一把当“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

    14:30分,学生开始入场。在学校和科协领导的主持下,科普行的开幕仪式启动之后,所有的学生自由参观学习。

    高中的生活总是显得忙碌而急促,他们要把握的东西太多,往往会让他们过于劳累。见到各科普单位的展位,犹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跳舞的机器人、无人机、5D电影城、动物馆、中医馆……当然少不了我们的气象卫星家族。似乎所有人都从某个状态被解放出来,尽情地汲取着课外的知识。

    他们在操场上,如同撒欢。画面一帧一帧地定格下来,想起我们高中的那个年纪,课间十分钟,能利用上课的电脑音响听两首歌,都是一种难言的幸福。更不用说他们如今这盛况。

    参展台上,整齐地摆放着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风云二号系列卫星、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等实物模型。他们边阅读资料,边提问。方才深切感到我国风云卫星气象事业成长、壮大和发展的历程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过程,既承载了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梦想与荣耀,也见证了几代卫星气象人殚精竭虑、共同成长的历程。

    那一天,风大,阳光也猛。我们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波人,也不知道回答了多少个问题,只知道签到表上,写满了一页又一页。我们当天准备好的空间天气、气象卫星等科普书籍,光碟资料,简易书签。没有任何剩余,全部派送完毕。回到旅馆,声音已明显嘶哑。

    沉沉睡去。

    4号早上,我们来到阳东广雅小学。布置好展位,迎接着他们的到来。小学生们更是一群乐天派。同样,对卫星气象也是更为好奇。问当“天气预报主持人”的镜头里会在哪个电视台播出?稚嫩的唇,笑得露出缺牙。

    摊位前,一名小同学正在小心翼翼地拆装着火箭模型。当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支圆珠笔时,立即欢呼着,叫小伙伴过来分享。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走来,或是带着好奇,或是带着疑惑。

    人群中一位小女孩棒着《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这本科普资料,探着身子,在听着关于气象卫星模型知识的讲解,神情专注而自然。尔后,询问我是否能为她讲解下这本书的内容,神情期待而礼貌。

    “当然,乐意至极。”

    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个小朋友站在展板前的背影,他们相互搭着肩,在品味着展板的内容。似乎那个比较瘦弱的小男孩懂得更多一些,多数时候是他用手指着展板在讲,另一个则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并时有点头,示意明白。

    学生们对《广东重大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防雷设计》、《给地球降降温》、《空间天气》等卫星气象资料甚是喜欢,希望可以拥有这一套的书籍。围着讲解员抢答问题,希望可以得到火箭模型。他们这么热爱卫星知识且具有创造性,或许以后会成为航天事业的接班人呢。谁知道呢。

    返程。在车上似乎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老旧教室里,我趴在课桌上眯着眼睛,看着老师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着字。老师慢慢地回过头来,一束淡淡的阳光打在老师脸上,看不太清楚老师的脸,只是觉得这轮廓好熟悉。

    记起某次卫星科普活动中,曾有人问到,这十多年的卫星科普志愿服务中,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当时在我身后的讲解员笑了笑,淡淡说道:“觉得有人需要,并且可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脑海中没想那么多,一晃就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只是觉得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心里并未有诸多念想,只是觉得有人需要,便想去做。

    10启航文学社 何涌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江科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qi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