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生活处处皆教育》,很受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科知识是人格的一部分,学科教学是人格塑造的一个途径,我们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就是在造就他们完整的人格;当然,不只是学科教学有这个功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有育人的功能。
如今学校里分工专业、责任明确,有专门的德育处,负责全校德育工作的大队辅导员和德育主任。就像李老师说的,他们是专门化、学科化、知识化、表演式、突击式、运动式的德育。
然而,学校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应该是重要的人格教育,包括门卫小伙、保洁阿姨和食堂师傅,都是德育者。
读到这里,不免回想起待过不同的学校里,都有同事遇到学生课堂上捣乱,专门去找班主任解决问题。把学生往班主任面前那里一杵,期待着班主任出面解决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并不认为不应该找班主任,相反,在适当时候学科老师与班主任合力教育学生是必须的。不过,倘若课堂上执教出现问题,管理有困难,作为学科老师,首先要自己想办法,我们不能遇到难教难管的学生,就塞到班主任那里去,那么未来我们在这批学生中的威信从何而来呢。
过去,我正是抱着这个信念,极少因为学生难教去找班主任协助,往往是过了那道坎,我会和班主任交流某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年轻时候,觉得自己课堂上出现问题不想办法,尽麻烦别人是无能的表现。可能是个性要强,再难教的孩子,也得想法子“镇住”,要么气势上唬住,要么以温情建立情感联结,从而让孩子愿意听我的话。
但是今天的阅读让我意识到,我对学科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有时深,有时浅,有时到位,有时肤浅,全凭感觉行事。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更侧重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工作,更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水平。
如今接连的阅读,让我愈加清楚肩上的重担:我不仅仅是传授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同时肩负着德育,对学生开展人格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同时健全他们的人格。这才是完整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