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惠东客家人有哪些习俗?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捡金、晒骨头、挂纸、拜山等祭祖活动,都集中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份。
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三月清明节才祭拜祖先,而惠东客家人,很多都是到了八月才祭拜祖先的,称“捡金”或“晒骨头”,高潭一带、吉隆一带称这些祭祖活动为“春秋两祭”。
那么,为什么客家人的清明节不去拜山祭祖?
原因有二:一是客家人都是客居在岭南岭北的山地里,“韩江三角洲”靠山边的饶平、潮安、揭西、陆河等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珠江三角洲”靠山边的县也不用说,就是珠江三角洲中心的中山市,其中的五桂山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客家人在山区居住,耕地极为有限,再加上要讲究风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个山头之上,离住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时节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节,“春争时夏争日”,春耕生产农时绝不能因扫墓而耽误,所以时间上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二是客家人生活较为贫困,不像潮汕人多为经商,“年到初七八,家家捋粥砵”;如果有孩子开学,学费不能赊欠的话,连下蛋的母鸡都得卖掉;清明春耕生产又得投资,因此此时扫墓,既无钱又无物,又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所以从财物方面都不容许客家人清明去扫墓。
所以,粤东客家人扫墓祭祖,通常是:
一是春祭,指新坟不过二月社,上年坟和上年老墓新修地,在次年春分为开青祭拜,更多的是找风水先生择吉日进行。
二是秋祭,八月山门开,秋高又气爽,新菊飘香远,中秋团圆祥。客家人喜在中秋节前后进行扫墓祭祖,除寅日和破日外,都可上山为亲人墓扫地,敬思孝思,缅怀祖德,感恩思源,面向未来,福德祥祺,更加珍惜今天,奋进有为,家和万事兴,意义深远。
又是一年八月初,今天早上和弟弟回乡晒金(捡金晒骨)。至于为什么要捡骨?就不得不说客家人的二次迁葬。
二次葬,即“二次捡骨葬”,亦称为“洗骨葬”或“捡骨葬”,惠东客家人通常称为“捡骨头”,死者入土安葬7年至8年,或是更久以后,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和吉日,重新起死者遗骸之残骨贮放于土陶制的“金盎”(骨坛)后再次安葬。是客家人最普遍采用的葬俗,在山区多挖洞穴墓,在平原地区多挖仰穴墓(也有些客家人不喜墓穴而改用阴城)。
二次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从现有的考古来看,华夏地区的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二次葬,我们熟知的半坡文明、仰韶文明中都有这样的考古证据。二次葬将骨头放入金盎中埋葬的形式,在学术中被称为“瓮棺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曾经提到一个文物,叫“人面鱼纹盆”,这个盆是做什么用的呢?它可不是什么洗脸盆、洗菜盆,它是用在儿童瓮棺上的棺盖,通俗点说,这就”金盎“的盖子。
二次葬这种葬俗从远古开始,一直生生不息的被传承了下来,作为华夏文明最直接的继承者之一 —— 客家人,则将这种葬俗保存得最为彻底,直到如今,在惠东的客家地区,给先人迁葬捡骨头是每一个家庭中极为隆重的大事。
捡骨头
将先人的遗骨保存得更为长久,以作纪念,这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所以,即便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在一旦在发明制陶技术之后,马上就将其用在了葬礼之中,不管是陪葬还是将遗骨保存在陶罐中,都表达出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及尊重。
而为什么二次葬这种葬俗在客家人中却保存得尤为完整而隆重呢,这跟客家人本身的形成有莫大关系,客家人原本世居中原,因战乱不断南迁,迁徙的过程中居无定所,出于血缘亲情 ,不忍心抛弃故人 , 便将其带到新住地二次埋葬。这种朴素的情感动机,是南迁的客家民系的祖先崇拜、心路历程以及风水观念在葬俗上最为深层的表达。
其实早在两年前,大伯和堂哥哥们就已经提议,找风水先生给先人造地(墓穴),然后再择日迁葬。
去年是爸爸去世的第7年,根据家乡风俗和仪式,我和弟弟在亲人的帮助下,刨开墓穴,开棺后,请来村里足够岁数的老人把我爸的骸骨按照从脚到头的顺序捡出来,晒过之后,再由我和弟弟亲自按照顺序装入金盎,迁移到爷爷墓地的左侧。
金盎放入墓穴之前,也要按照农历八月初一晒金的习俗进行,整个过程庄严而肃穆,在烧香点烛的过程中,回忆起爸爸过往的音容笑貌,内心又会有一种新的奋斗动力油然而生,给自己力量。愿爸爸保佑亲人们身体健康, 事事顺利。
如今社会在发展,葬俗也在开始变化,但是作为客家人,我们应当学习并了解这些历史,了解对祖先的崇敬是每一个客家人与生俱来的信仰。
惠东客家人中秋习俗:捡金和晒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