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317条
少阴病是以心肾阴阳俱虚,且以肾阳虚为主的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
素体阳虚之人患少阴病,邪从寒化则寒者更寒。今他患少阴病,症见腹泻,大便溏薄,且伴有不消化的食物,其脉搏微细无力将有欲绝之象,摸其手足冰凉,精神疲惫,昏昏欲睡。
该证虽见上述一派寒凉表现,但他自己也不觉得怕冷,“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他的面色也并非青白,而显浮红,这是怎么的一个病证呢?仲景曰“里寒外热”,这是里面有真寒外面有假热的真寒假热证,即里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
真寒假热证的形成是由于少阴阳衰阴盛逼迫少阴衰弱之虚阳即无根之阳外越,形成的阴盛格阳证,兼有面色赤为虚阳被格于上为阴盛戴阳证。
阴盛之寒如强盗一样占据了主人微阳的宅室,主人即微弱虚损之阳被迫流落他乡为此证之病变机理。
这种病证在临床上随着阴寒之邪的走窜还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仲景称为或然证,如阳衰则寒,寒凝气滞于腹则见腹痛;寒邪上逆侵犯胃腑则见干呕;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寒邪闭阻咽喉部少阴经脉则咽痛。
体内阴寒太盛格阳于外的病证是很危险的。“或利止脉不出者”,由于阳气大虚,阴液内竭病人大便腹泻溏薄,完谷不化的症状出现停止,而脉象摸不到,此时更需积极救治,以破阴回阳,交通内外之阳,以挽危亡于顷刻,仲景指出需用以通脉四逆汤主治。
仲景所说的下利,是指腹泻。下利清谷是指腹泻伴有不消化的食物,后世把腹泻中杂有未消化的食物称为“完谷不化”。
郝万山教授对下利清谷有过详细的解释。他说下是个动词,在此指拉;利就是稀薄,拉的是稀薄的。清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此作便、排、拉来讲。谷是是指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阳衰阴盛为什么会下利清谷呢?这是由于肾阳不能温煦脾阳,火不暖土脾胃腐熟无权所致。
【伤寒论】317条原文如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提要)仲景在本条论述了阴盛格阳的证治。
本条的病机与证候特点为里寒外热。
里寒证的成因为少阴阳气大虚,阴寒内盛,症状表现为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外假热证的成因为虚阳被阴寒之邪格拒于外,症状表现为身反不恶寒,面色赤。
本条证候较四逆汤证为重,四逆汤证为阳虚阴盛,而本条证为阴盛格阳,故本条治疗不用四逆汤而用通脉四逆汤。
本证之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虚阳被阴寒格拒于外之假热,在临床中当于阳明热证之实热证相鉴别。
再一个就是由于该证证情较重,虚阳被阴寒所格,或然证甚多。
(治疗)宜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方药)通脉四逆汤
仲景原方及用法用量如下: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方义)
本方即四逆汤加重附子、干姜剂量而成,强人指身体强健之人。因该方增强了温阳祛寒的力量,能治疗阴盛格阳脉微欲绝之证,故名通脉四逆汤,服药后其脉显象者为病愈。
至于方后随证加减之法,体现了仲景用药的特点,可资我们临证借鉴,最后仲景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是告诉我们临证随证加减选药必须符合病机,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本方现代参考剂量为甘草12克,干姜18克,制附子9一12克(先煎)。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少阴篇》中谓:“此寒中少阴,阴盛格阳之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阴盛于内也。身热不恶寒,面赤色者,格阳于外也。真阳之气,被阴寒所迫,不安其处,而游散于外,故显诸热象,实非热也。通脉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为阴内阳外,脉绝不通,故增辛热以逐寒邪,寒去则阳复反,而脉复出,故曰其脉即出者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