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当中,对于战国四公子的描述,多数是伴随着他们与其所养的门客的。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要养门客,养门客都有怎么样的原因?
首先,是战国从春秋起的养士的背景,以及战国时期的游侠风气。养士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盛行。每个诸侯子弟都会有大批的门客,达官贵人家也会有门客。到了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的收养门客为荣。但与此同时,整个战国都受到游侠风气的感染,有能力的人,为了自身力量强大,自然的进行了一场以养士为命的斗争。这场斗争,也可以视作一种稳定国力的方式,但例如魏公子,即使身为皇亲贵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身份并不能保全他,所以他只能也通过养士,扩大自己的力量,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地位。
其次,为自己赢得声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一段对魏公子和侯嬴的描述,侯嬴只是一个七十岁看门的隐士,魏公子听说后,去请他,但侯嬴不接受,之后魏公子设宴宴请宾客,并亲自前去接侯嬴,而侯嬴要去找朱亥,让魏公子带他去找,魏公子立刻就答应了,在与朱亥谈话时,魏公子站在一旁,完全没有生气的神色,市人都认为,侯嬴是无知的小人,而魏公子是高尚的人,认为魏公子能够礼贤下士。就这样,魏公子就为自己赢得了礼贤下士的声誉。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对所有的门客都是一样的待遇,在与宾客谈话后,孟尝君会派人去到宾客亲戚家的住处去慰问。还有一次,孟尝君和门客吃饭,有一个人在黑暗处吃饭,认为孟尝君待客不等,就停下来离开,孟尝君用自己的饭食和其他门客相比,门客发现是完全一样的,很惭愧就自杀了。之后,有才能的人都知道孟尝君对待门客与自己相等,很多都归属于他。孟尝君待客平等,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名声,更多的有才之士都愿意归属于他。通过门客,为自己赢得声誉,使别人更加高看自己,自己的地位也更高一等。
第三,是为了和敌国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斗争。魏公子有一次在和魏王下棋的时候,北境烽火报警,赵国攻打过来了,魏王立刻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而魏公子丝毫不慌,说赵国只是在田猎,并不打算攻打魏国,魏王问魏公子是怎么知道的,魏公子说,他有门客能够知道赵王的事情,因此而知道。信陵君在赵国的时候秦国攻打魏国,信陵君的两个门客将他劝回去,魏王立马让他做了大将军,各国的君王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个国家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如果信陵君没有那两个门客,没有他们的劝说,那魏国可能就会被秦国吞并,从此不复存在。养门客,能够使自己的国家更安全,辅佐君王,也能够更加顺利,同样能够为自己赢得更高的职位,但如果势力过大,也不是一件好事。
战国四公子养士,从各个角度分析,原因各不相同,在战国这个大背景之下,养士,即使只是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战国四公子也会养门客,在战国这个大背景之下,有能力的人,不养门客,极有可能完全无法在这样的时代中获得地位,得到重用,甚至可能连命也保不住。养了门客,有了门客的帮助,在战国这样的时代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自己的安全也才有保证。养门客,同样能够为自己赢得声誉,自己的门客都是有才之士,能够将有才之士聚集在一起的人,自然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才能,对待门客的态度,同样能够为自己赢得声誉,也能够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愿意跟随自己。有才能的人,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与敌国做各方面的斗争,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
战国四公子养士,原因可能各不相同,目的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都在为了自己或是国家养了一批有才之人,来帮助自己与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