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侍奉父母,看见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轻微婉转地谏劝。“见志不从”,如果他们不听我的,不听就算了,“又敬不违”,还是恭恭敬敬,不触犯他们。“劳而不怨”,虽然忧愁,但是不怨恨。这条针对性很强,因为人们很容易因为跟父母的意见冲突,就心生怨恨。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父母,产生亲情矛盾,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若有过失,子女当然要尽量设法劝谏,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义和生病不好的处境,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劝谏父母时,子女的态度要恭敬和顺,言辞要委婉含蓄,讲究说话技巧,让父母欣然省悟,从而避免犯过,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如果父母不受劝谏,没有共识,子女也千万不要气馁,更不宜盛气凌人,唐突双亲,因为规谏父母,完全是本着一腔孝敬爱慕之心呐!此时子女应该以无比的耐心,换一种方式或说法去感悟亲情、亲心。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别唐突父母,甚至触怒父母,更别违反孝敬父母的本心。
在整个劝谏父母、从事沟通、建立共识、避免犯过的过程中,子女操心忧劳,千方百计,为成全父母之德和健康设想,内心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愤怒之情。必须如此,才算克尽孝道。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今》)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
今天学习了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