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止。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继续恭恭敬敬地孝敬他们,并不给脸色看,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感悟】
一、孔子不主张“愚孝”
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做人的根本。讲孝道也并不是没有原则。“不违”,是不违背社会的规范,即坚持原则,对父母也不能迁就,但又不违子女对父母之礼,故不能太强硬,避免反目成仇。(可参读《论语》【2.5】)
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岁就跟着他父亲李渊打天下。有一次他父亲有一个错误的战略计划,李世民跟着父亲很久,也很懂军事,知道父亲这样的一个计划很危险,甚至会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劝谏父亲不要这么做。
父亲执意孤行,一定要这么做。见到父亲很生气,天色已晚,最后没法子,只好出去。那天晚上,李世民在父亲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哭声听起来很凄惨,让人听了之后都落泪,最后终于感动了他父亲。
父亲这才冷静,重新思考,再听听李世民的分析,觉得确实有道理,然后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才避免了失败。这是什么?是儿子的孝心,劝之不已,他不放弃,不放弃这就是孝心,能忍辱负重!
二、我们的内心不冷漠
能够制止父母的的错误,表明我们的内心不是冷漠的,我们对父母是真爱的。尤其是在当下,离婚现象、为官不廉、重利忘义等问题,都会影响父母的前程、影响父母的幸福,做子女的不能过于冷漠,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地享受父母辛苦的抚育。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心是冷漠的。当然,这和我们的家长也有关系,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很多孩子在我面前一提起他们的父母,嘴都是一撇一撇的。有的还对我说:我们现在一回家,就赶紧把自己关进自己的房间,就烦父母唠叨,就烦父母吵架。
我对他们说:“你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你们的左手牵着父亲,右手牵着母亲,家庭幸不幸福,就看你这个小天使了。”
我讲了一个小女孩解决她父母吵架的故事。她的父母吵得很厉害,要离婚了。这个小女孩不希望爸爸妈妈离婚,她想了一个办法,用爸爸的手机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老婆,原谅我,是我做得不好!”妈妈收到短信,很感动。其实,夫妻吵架,并没有多么严重的问题,只是都很强势,都认为是对方不对,谁也不愿意让步,如果真正离婚,内心还是很痛苦的。
这个小女孩,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化解了爸爸妈妈的争吵。后来,妈妈也知道了这条短信不是自己的丈夫发的,但是也唤起了做母亲的豁达。她做了很多反思,和丈夫做了很好的沟通。
我每次给孩子们讲传统文化,都会收到很多可喜的反馈,有的家长说:“真神了,孩子回家就有变化!以前,吃饭的时候挑挑拣拣,现在,都知道我们爱吃什么,给我们夹菜……”有的家长说:“我们真是受益,原来自己稍遇不顺心,就和孩子发脾气,现在,感觉孩子越来越懂事,自己也没脾气了……”
我作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志愿者,看到孩子和家长的欢喜,这也是我内心的欢喜,也是我的动力。
三、敬不违,劳而不怨
读这一章,深深感到孔子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周到的。有些父母比较强势,不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孔子也意味深长地教育弟子说:“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一颗多么感人的赤子之心啊!
为人子者要如何去孝顺父母?这里不是讲愚孝,不是看到父母有过失而无动于衷,任由父母去犯过造恶,这不对。这等于陷父母于不仁不义,这不是孝敬,这对不起父母。说真正孝敬父母,看到父母有过错了,应该劝谏。但是劝谏要懂得方法。
在【2.8】中,孔子曾说,孝顺父母最难的是经常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没想到最容易做得到的,却也是最难做到的。在本章,孔子对孝又上了一个台阶,“敬不违,劳而不怨”。在劝父母时,如果父母不听,态度不好,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要怨恨父母,还要尊敬父母,努力多承担一些家务。
“劳而不怨”也是对我们极好的修炼。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易经》也讲到这个道理,以乾卦代表国家元首,以坤卦代表相;坤主顺,而顺是最难的。所谓顺,并不是只接受上面的意见,而是要上下平顺,下情要上达,上面的精神,要辅助、督促下面各部得到全面贯彻,才是完整的顺。
深恐父母最后酿成大错,最后不可收拾,所以这劳也有忧的意思。忧父母但是不怨父母,为什么忧?这因为替父母着想。不怨父母,是没把自己的委屈放在心上。我们从这里细细体会孝子的那分存心。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近80章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