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室友的家人来看他,我收拾一下自己的床铺,就离开寝室去自修室了。我晚上回来时他不在,但是桌上堆了一袋橘子和一提包谷花。我知道这是他家人从家里带来的。我好久没有尝过它的味道了……
记得小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包谷花。不过,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如果想要吃,只能上街上去“炸”,或者等专门“炸”包谷花的下乡里面来。那时候,去街上“炸”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里穷,交通又不便,大人们也懒得去弄,还说:“那有什么好吃的!”当时也不懂,只知道要吃,得不到吃就只能作罢!偶尔有专门下乡“炸”包谷花的人来,也是两角钱“炸”一斤,弄个五六斤就是一块多钱。感觉太贵了,大人们还要讲讲价,争取尽量多“炸”一点,哄哄孩子吧。小村子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基本上家家都要弄个几斤。一大堆小孩子围着“炸”包谷花的师傅,看他转动着的、在专门的煤火上烤着的、那定时炸弹似的、“炸”包谷花的机器,等及要出锅了的时候,师傅就把它从火上拿下来,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让它“嘭”的一声,爆炸开来。一颗颗小花朵似的包谷花就这样“炸”成了。那时候,到哪家去游玩,人家拿出来招呼人的都是包谷花。
慢慢长大了点,去外面上学的时候,家庭也慢慢地变得宽裕了些,对包谷花却是不怎么钟爱了。偶尔家里面会用砂锅弄一下,我很少吃,却总是爱听妈妈说他们上学的日子:因为那时候我们距离学校远,早上起得早,中午又不回来,如果带饭去,中午都凉了,那时候农村也还没有小卖部,所以每天就只能炒点包谷花带着去,饿了的话就吃……讲着讲着,妈妈的眼角就湿润了,哽咽了一下,不再说下去。这时我突然明白,“那有什么好吃的?”包含着许多的心酸和无奈:因为她们去上学不吃这个,中午就只能挨饿。吃多了自然就吃厌了。像我们偶尔吃吃还好,在爸妈们的那个年代,那就是当饭吃,天天吃!仿佛他们吃的不是包谷花,而是贫穷。
因为吃过太多的苦,所以父辈都希望我们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他们不懈奋斗。父母虽不是做大事的人,但是凭借他们的双手,我和妹妹的学业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终止。现在,虽然包谷花不是什么拿得上台面的东西,但是因为生活渐渐富裕了,便只是乡里人偶尔嚼嚼的零食了。小镇街上那“炸”好了、包装好了的那些包谷花,哪里想到自己会从父辈都敬而远之的“苦难”,转为人们偶尔买来吃吃的商品?
如今吃着室友家人送来的包谷花,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味道。仿佛我吃的不是包谷花,因为每吃一颗都像是在咀嚼一段儿时的回忆,苦的、乐的、喜的、悲的都有。同时,也包涵着对我如今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新生活的庆幸。现在的人家,纵然是不再把吃包谷花当做是苦难的象征了的。相反,它是一种家庭富裕了,对过去经受苦难的告别,即勇敢地面对过去种种不幸的象征。同时,它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望,对未来幸福生活的一种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