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当今的社会被称作信息的社会,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出任何想看的内容。在这个一切以快为标准的世界里,好像读书这样事情,越来越不愿意去做了,什么都可以上网查找,读书真的没有意义了吗?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获得了信息却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呢?
因为他们都只依赖互联网,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而无法深入其中。
这是我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中的得到的答案。
深阅读——不在信息流表面漂流,获得向下深潜的能力《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文学部教授,是知名的教育学家。他的代表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深阅读》作者斋藤孝向我们着重介绍了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更介绍了用“深潜力”去找到埋藏在深处的宝藏。
那么怎么做呢?总结了三点:为什么读书,应该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
为什么读书,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斋藤孝认为读书不只局限于获取信息。如果只想获取信息,那么似乎从网上浏览好像更有效率,得到的信息量更多更全面。可是如果不能分辨信息,完全依赖网络,,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
想要不在其中漂流,就要让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到达一定高度,我们可以找老师学习,或者去学校学习。
或许你会说没有时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读书!读书既可以直接学习他人的智慧又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一举两得。
我们在平时面对各种麻烦,就像是河流表面的浊流,相对于河流深处清澈的水流,只要我们能潜到水底就能拥有清流,而读书可以教会我们能潜到深处的能力。
当我们都在高喊读书无用时,为什么越来越多优秀的人都在读书,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曾说过,他大学时读了600多本书,到今天还保持着每年读100本书的习惯。
他说,人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注意力和穿透力,我们需要排除周围所有的纷纷扰扰,眼睛盯着你前进的路;需摆脱所有微信和微博的骚扰,坚持专注的学习。
斋藤孝在书中指出,读书让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使精神恢复平衡。读书能帮助我们磨练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读书是我们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如果没有能力去做出分辨,就无法找到其中的宝藏,那么再多的信息都是没用的。
那么读什么书才是能帮助我们的,
读经典、优质的书(读什么书)
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就像是天空中中闪耀的群星,光芒永照。
读一部好书就好比是和一个大师对话,还可以阅读名人传记,
而且很多行家推荐的书都是不错的选择。看见经典的电影可以找它的原作来读,还可以进行主题阅读,有时在书里看见推荐的书不妨拿来看,这样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读书网络。
有了好书该怎么读呢?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怎么读)
1.边问边思考,想一下作者以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写道这本书,就本书而言作者有感于日本日渐消亡的读书文化,担心青年人沉迷网络信息而无法找到精神底层的清流。
2.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学生需要大声朗读,让语言沁入身体,我们要重视有声读物,如果朗读者的技巧高超,我们就更容易沉浸其中,不管是上班路上,休息时间,有空就可以进行也很方便。
3.不要忽视书架的作用,如果你的书都在看不见的地方,你就不容易想起来,如果有书架,很明显的看见书,目光看过去,看见书脊就能回忆起书的内容。
同样的《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就曾介绍了几种书架的作用。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
4.”一天一本“,这是作者斋藤孝的读书方法,我们完全可以遵循自己的读书习惯,并不是要读书一定快才好,平时可以专门找一个特定的时间用来阅读,就像是和老朋友的定时聚会。
5.“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可以向朋友家人讲,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心得、观后感、 书评等,都是可以加深读书的理解。
斋藤孝在《深阅读》中提到, 在阅读经典时遇到难懂的可以读它的简易版,白话版,或者解读版,直到有能力就可以去直接阅读原版了,如果又不懂的可以先跳过,往往读到后来前面不懂的也都可以明白了。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发奋读书,才有了鲁肃对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
泰戈尔说:”要是童年的日能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我们虽然不能再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多读书,开启人生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