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怀瑾先生诞辰百年 纪念文章
許曉暉:萬古常青,心發永續——紀念南懷瑾老師

許曉暉:萬古常青,心發永續——紀念南懷瑾老師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4:57 被阅读2次

    编者

    许晓晖女士昨日在香港病逝,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昨晚分别发表声明哀悼,梁振英、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民建联主席李慧琼、经民联梁美芬、八和会馆主席汪明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董事局陈智思等纷纷表示哀悼,并给予晓晖高度评价。刘江华局长称:民政事务局上下感到“极度悲痛”,并赞扬晓晖任职期间贡献良多,“工作热诚出色,待人亲切友善”。晓晖曾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八年多,在2012年获特区政府颁发银紫荆星章。她系福建晋江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并在北京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接受行政培训。加入政府前,曾服务于渣打银行、香港银行公会、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美国花旗银行,生前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限公司董事局成员。晓晖曾亲近过南怀瑾先生,受先生影响,除熏陶涵养外,还努力推动香港儿童经典文化教育等,今转载其文章两篇,以表缅怀。

    萬古常青,心發永續

    ——紀念南懷瑾老師

    文/許曉暉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原载于香港《温暖人间》杂志

    2012年十月期)

    八月以來,心繫南師,至中秋前夜,護持小組傳來老師往生消息,心沉淚凝。

    二十五年前,有緣幸遇老師著作,每次捧讀文章,心中總充滿感恩寧靜,像細聽一位學貫古今的慈愛長輩,娓娓道出自身用生命經驗實證的人生故事,領受一位胸懷家國的智勇嚴師,諄諄傾囊相授,訓誨後學。

    南師近百年人生,透視着上世紀中華民族的苦難,從滿清易權、北洋軍閥,至黨派紛爭、外國侵略,生命歷盡波瀾,十九歲便離家帶兵作戰保衛家國,終其一生,為國為民,以擔當天下的胸懷魄力,言傳身教,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承傳,剛健不息。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南師,在書中常勉勵後學:「立國之本是文化,文化的基礎在文學,文學的基礎在詩詞。」「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中心,就是自己的歷史。」寄語大家要讀書、學史、修行;要明德、親民、至善、自利利他,成就智慧。鼓勵大家發心「立德、立功、立言」,同時「功成,名遂,身退。」大道至簡,就是好好做人,好好生活,好好修行,做一個利己利人的人;而且,成功不必在己,一生以德為本,也就是南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寫照。

    先生畢生致力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推動兩岸互動。二五年華辭軍校官位,潛心修煉,此後一甲子的歲月,先後在各大學講授傳統文化、開辦文化教育事業、投資醫藥農業科技、倡設金溫鐵路、促成光華獎學金、推動兒童閱讀中外經典、建立太湖大學堂。以講學、著書、辦學、興教,溝通古今中外文化,期把西方科學與中國人文文明相結合,振興中華。影響所及,至今兒童經典閱讀已在全國幾千所幼稚園小學推行開,邊疆窮苦地區更多;在社區以外,香港有近四十所幼稚園小學,得熱心團體推動,亦正較有系統地展開。千萬兒童和家庭獲益,與經典同行。

    書裏的南師讓人欽佩,生活中的老師更令人敬仰。讀世間書,友天下士;為法忘己,慈悲為懷;心如赤子,幽默風趣;克己勤儉,一衣青衫四十載。無忘飯桌旁的老師,處處如慈母般關心叮囑學生;修行上又以最簡單直接「知止定靜安慮得」的道理,指導學生持之以恆;每談至興高采烈處,總意氣豪邁地拍案;講述平生、唱誦古詩如《天淨沙‧秋思》時,感懷國難期間「斷腸人在天涯」那份悲涼,老淚緃橫,催人淚下,聞者無不深感老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寬廣心懷。老師自小喜歡道家陳抟寫的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就掛在老師用膳處正中,恰似其傳奇一生的精華剪影。

    近兩月一直在重讀老師著作,見文如面,音容宛在,兩個期許深深烙印。「今天我個人覺得最悲哀的是,所有中國人讀到中國文化都是一片茫然,自己倉庫裏頭有太多寶貝,可是卻把鑰匙搞丟了,打不開這個倉庫,講起文化前途,覺得很難過、很悲哀,棒子交不下去,不曉得怎麼辦…」「所有的宗教要把門打開,把宗教的外衣脫掉,把內容公開的與大家討論研究,去掉宗教的形式,研究宗教的內涵,二十一世紀人文社會才可以站得住...」

    老師離去了,其他前輩高德近年也相繼辭世,作為後學,定當要立志,更自知、精進、勤勉,用心學習擔起自己和下一代的文化責任,為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盡心努力。尤其在我們香港這南方一隅,南師以外,不少大德都曾居此地,深耕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更有責任去薪火相傳,繼承傳揚先哲們厚重的人文精神。

    懷念南師,與一眾高德,大家可以攜手進一步推動兒童中外經典閱讀,共同弘揚傳統文化,熱心朋友建議倡導明年為「兒童讀書年」,以及每年舉辦「傳統文化藝術節」。集各方之力,深信我們的下一代將能打好更紮實的文化基礎,立足傳統,放眼世界,以告慰先生,讓心燈相續,同願同行。

    從歷史建築憶南懷瑾先生

    文/許曉暉

    (原載于2018年5月11日

    香港《信報》)

    今年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香港以外不少地方都舉辦紀念活動。在香港,近日傳媒報道其弟子們有意尋找歷史建築成立「南懷瑾國際文化中心」,以秉承南老一直的堅持,與世界各地大學文化機構交流,讓西方和東方文化更好地對話並擦出火花。

    報道中提及的歷史建築,包括位處中區堅尼地道42A的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這地點原來與南師當年曾住上15年的36B近在咫尺。世界各地出現過重要歷史文化人物和名人的地方,如他們的故居本身未能作為博物館,總會在附近設立紀念地點。故此,若能成事,讓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透過活化後的建築,進一步認識感受香港的歷史文化底蘊,對香港將是一件美事。

    胸懷寬廣慈悲

    回憶自中學時代起開始閱讀南老和其他近代文化大儒的著作,如錢穆、唐君毅和牟中三先生等,雖然本身為理科生,亦深受他們的人文思想啟迪和感動,後來更有幸於南老晚年時向其請教學習,不只於透過文字神交,實是非常感恩。

    六年前南老辭世,在一篇悼念文章中我曾寫道:「書裏的南師讓人欽佩,生活中的老師更令人敬仰。讀世間書,友天下士,心如赤子,克己幽默。無忘飯桌旁的老師,處處如慈母般關心叮囑學生;在修己上又以最簡單直接的『知止定靜安慮得』道理,指導學生持之以恒;每談至興高采烈處,總意氣豪邁地拍案;講述生平、唱誦古詩如《天淨沙·秋思》時,感懷國難期間『斷腸人在天涯』那份悲涼,老淚縱橫,催人淚下,聞者無不感受老師慈悲寬廣的胸懷。老師自小喜歡道家陳摶寫的字,『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就掛在老師用膳處正中,恰似其傳奇一生的精華剪影。」

    先生儒釋道三通,學貫中西,畢生致力弘揚文化、促進東西方交流。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主張國際文化對話,可以說是結合東西方思想的文化巨人,著作豐富超過80冊,其弟子學生遍布兩岸及世界各地,既有大學校長教授政商巨賈,也有其他追尋人生意義與生命科學的朋友。

    歷史足跡寥寥

    美國MIT大學及暢銷書《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學者Peter Senge自1995年便追隨南老師,普立茲獎獲獎人Ian Johnson在其書內也曾介紹南老,韓國一金融家讀過南師的書後更自費把十多本著作翻譯成韓文。然而,南師為人非常低調,一本地大學校長曾告訴我,九十年代多次代表校方希望頒榮譽博士予先生都被婉拒,因此在香港聽過或認識老師的人,與兩岸及外地相比並不算太多。

    香港這南方一隅,近代不少重要文化人都曾旅居此地,深耕我們的文化土壤。南師以外,我們最熟悉的當然是年初逝世的饒宗頤教授,其實早年還有創辦新亞書院的各位學者乃至更多更多……可是非常可惜,今天我們除了有關饒公的紀念館,其他大德的歷史足跡多已隨時間灰飛煙滅,能僥幸剩餘下來的,着實寥寥可數。

    若項目最後未能得到政府支持, 其弟子說只可以感嘆我們社會對文化的認識仍有待提高,並重申他們會繼續努力在民間自發推動。當然他們的團隊經驗和能力都很強,具備籌組資金的實力,但誠如他所言,若我們又一次錯過保留歷史與提升香港文化地位的機會,將會是非常可惜遺憾。但願遺憾不再延續。

    (許曉暉

    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許曉暉:萬古常青,心發永續——紀念南懷瑾老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x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