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2月27日)下午,新西兰总理通报了本土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到今天第一个工作日(周一,3月2日),我观察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反应,探索着这两种社会反应背后是否对应着不同的思维系统,以及人们不同的反应后面是否有着相同的动机?
在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开篇就提出了我们大脑中存在着的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那么,面对疫情,不同的社会反应,跟着两套思维系统有何关系?
系统1: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完全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当看到一张愤怒的脸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跟根据观察和直觉判断这个女性在生气,还可以进一步推断她会说一些刻薄的话等等,这些活动对于我们大脑来说轻而易举,毫不费力。这是系统1。
反应过度和毫不关心
反应过度的人开始涌入超市,消毒液等卫生用品被抢购一空,米面粮油等货架也被横扫,人们开始准备囤积物资准备好疫情大爆发之后的自我隔离。
囤货另一方面,毫不关心的人继续夜夜笙歌,该聚餐的继续聚餐,该开会的继续开会,电梯会议室餐厅等公共空间没有人来消毒,甚至连大多数单位和学校没有发布太多更新信息。
为何面对同样的事务,同一个处境下的人会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这是因为人们都在运用无意识的快速的形象化的思维。
我的观察发现,大概率去超市抢购物资的多是华人,而继续歌舞升平的则是当地人。华人去超市囤积物资,这是全球各地发现确诊案例后都在轮番上演的剧本,这是因为华人真正的经历了这次病毒的影响,他们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因此受到禁足,生活诸多不便,每天朋友圈谈论的都是肺炎的影响,出现的影像都是哪里的医疗资源不足了, 哪里的殡仪馆忙不过来了,谁的双肺纤维化变白了,谁的愈后状况又不行了,这些形象化的图片在人的脑海中会天然地占据着优势,所以,即使面对小概率的事件,因为后果过于严重,人们宁愿反应过度。
而另一方面,为什么很多当地人则继续该干嘛干嘛,仿佛这件事永远不会摊在自己身上来呢?这恐怕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在他们所熟知的亲人和朋友中,新冠病毒大概还没有造成任何的影响力,仿佛这只是在一个遥远大陆上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感染。每天的生活话题并没有太多因确诊案例的出现而改变,这就类似于我们对于埃博拉病毒的反应一样。我们觉得埃博拉病毒只是发生在那些非洲等落后国家的案例,离自己远得很,殊不知,在新冠病毒之前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就是埃博拉疫情。
所以,人们的反应虽然截然不同,但背后的思考逻辑其实是一致的,都是系统1的集中相同体现。
虽然有的人会把抢购物资这事归结到中国人的劣根性上来,但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而那些常常把事情粗暴地跟种族等联系在一块的,脑袋里的同样是系统1的思维模式。
注:
系统2: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
对于做一个17X24的乘法题,我们大脑则不能迅速得到答案。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大脑需要刻意、有序地进行一些活动,这是系统2的特征。
如果想了解更多系统1与系统2的相关信息和见解,推荐阅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