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36/365)孔子当大官后精致的私生活

(36/365)孔子当大官后精致的私生活

作者: 吴广大大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16:00 被阅读0次
    (36/365)孔子当大官后精致的私生活

    当了大司寇,孔子的车马也升级了。有次孔子下朝回家,听说家里失火把马厩给烧了,问伤人了没有,却没问马的损失。这是他在乎人的安全——“仁”,马倒不重要,也说明孔子已经有比较像样的马厩了,马的数量应该不止一两匹。

    孔子本来是穷苦人出身,后来当职员,当教师,生活水平也不算高。但当了官以后,待遇高了,生活也变得精致起来,衣食住行都有一套讲究。

    吃饭的讲究程度最高,“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米磨得越细越好,鱼和肉切得刀工越细越好,没有上限,追求极致。鱼或肉腐败、变味、变色不吃,这些符合养生之道,还说得过去。下面的就有点过分了:烹调技术不好的不吃;鱼和肉切得刀功不好,不吃;没有搭配的调料酱,不吃……孔子小时候估计饭都吃不饱,肯定是有啥吃啥,可一旦富贵了,就做得有点过。还有,外面食品店买来的酒、肉,一概不吃(既有食品安全的考虑,也是身份问题)。

    怎么吃饭也有规矩,必须在固定时间开饭,吃饭还不能说话。这似乎是东方特色,不光汉族,很多别的民族里也有这讲究,据说是食物不足年代的普遍现象,觉得吃饭是很神圣的事情,随便说话就对不起老天赐给的这口饭了。同理,吃饭的时候不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当食不叹”。

    说到对食物的尊重,孔子还有个习惯,就是每当有丰盛的饭食端上来,必须要“变色而作”。就是沉默,表情严肃,跪坐着把身子直一下。哪怕吃不太讲究的粗粮、蔬菜,他也要面色凝重,表达恭敬重视之情。

    西周和春秋的贵族,还有“佩玉”的讲究,就是在腰带上挂一些小玉饰,主要是为了听声音:当人走路、乘车的时候,玉佩会随着步伐节奏碰撞出叮叮当当声,一派雍容华贵气象。如果一大群人这么叮当作响地走过来,就更有效果了。

    贵族每天让下人伺候着穿衣打扮好,要先看看是否一切齐备,还要走几步,听听佩玉的声音是否满意,这叫“观玉声”,确定都没问题了才能出门。玉佩有环、玦、璜等不同的造型,佩戴有讲究,要用它们的碰撞声制造不同的音响效果,发声的频率、音阶要不一样,各有讲究。为了达到这效果,人的活动必须舒缓自如,四平八稳,不能火急火燎地毛躁,那样响声就乱了。这也是阶级身份最明显的体现。

    不同身份的人,佩玉规格也不一样,《礼记·玉藻》这方面的记载比较多,比如天子用黑丝带佩白玉,公侯用红丝带佩“山玄玉”,大夫用白丝带佩“水苍玉”等等,还有些关于孔子佩玉习惯的记录。孔子肯定有不止一套玉佩,他还有个象牙环,直径五寸(约12厘米),系杂色丝带,也是和玉佩挂在一起听声的。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是端架子的行为,自然会有不适合的场合。比如守丧期间不佩玉。在大臣上朝、士人伺候上级、晚辈侍奉长辈时,甚至翻脸动手打架时,也不能端着四平八稳的架子,这时要把佩玉塞进腰带里,这叫“结佩”,那时的腰带是布带子,宽,正好可以做这个用。

    孔子穿衣服的讲究,首先是不穿太花哨、太艳的颜色,夏天的衣服不能太薄太露,冬天的皮袍子要配外罩。罩袍和皮里子必须同色搭配,比如黑羊羔皮配黑罩袍,白鹿皮配白罩袍,黄狐狸皮配黄罩袍。

    当年齐国的老丞相晏婴,一件狐狸皮袍子三十年不换,小气的名声传遍了列国。孔子当官没几年时间,吃穿的讲究都比晏婴高很多。

    古人大衣的衣服袖子都长,但孔子要求把右边袖子截短一点,便于工作,这是实用的标准。去国君的宫殿上朝,都有专门的礼服(朝服),斋戒的时候也有专门的衣服。

    坐垫也很有讲究,那时席地跪坐,席子上还要放单人坐垫。孔子喜欢狐狸皮或貉皮的垫子,毛厚舒服,冬天暖和。

    民国学者林语堂说,孔子吃穿讲究太多,孔夫人伺候不过来,两人就离婚了。孔子晚年确实和夫人离婚分开了,但不是为吃穿这些具体事,因为大司寇家里,伺候吃穿这种事都有专门的厨子、仆人负责,不用家主母亲自动手。孔子当了官,孔夫人正好能跟着享受。两人当年的穷日子都过来了,离婚的原因不是为生活上的讲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6/365)孔子当大官后精致的私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cp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