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野生小科普
【野生小科普】实验室的大脑

【野生小科普】实验室的大脑

作者: 番茄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0-11-02 02:00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推送(【野生小科普】实验室中的细胞)中提到的海拉细胞系,在网上能找到很多涉及生物材料伦理道德问题的报道,我觉得主要讨论点是源自医生取用组织时没有走正规流程,家属也没有及时收到消息和补偿。她的细胞为医学做出很多贡献,然而家人早期连健康保险费用都负担不起。

    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目前致力于援助那些曾经对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并且需要救助的个人,尤其是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利用在试验中,但是无法受惠于这些科学成果的个人。

    那么今天的推送主题,《实验室中的大脑》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就是另外一个角度——实验室培养的大脑没有没意识?这让我想到《三体》中被三体舰队拦截的云天明的大脑。如果大脑是生命体的核心,当它们有了生命体征的时候,科学家们确实很难对它们进行极端试验,用过的材料也不能就这么简单处理掉......

    实验室通过干细胞培养出来的脑组织越接近人脑,对于科学研究就越好,但是伦理道德问题也越大。

    2008年左右,人类就开始尝试在实验室利用胚胎干细胞形成各种基本器官。通过对化学构成和三维结构的研究,产生了眼睛,肠,肝,肾,胰腺,前列腺,肺,胃和乳房等的组织,又被称为类器官组织。它们可以模仿真实器官的部分结构和功能,在疾病病理研究和药物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

    胚胎干细胞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2011年的一天,一个研究者惊奇的发现她尝试用干细胞培育神经元的试验材料中培养出来了漂浮着的奇怪乳白色球体,一个球体中有奇数个色素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是发育中的视网膜细胞,而将球体切片时,还可以发现神经元。毫无疑问,这就像是胚胎的大脑。

    这些球体是大脑类器官,并且带有生物电活性,这种类型的电活动是有意识的大脑的特征之一。神经学家对于意识的定义和衡量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标准,我们对意识了解甚少,目前普遍认为还没有人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意识。而且实验中,有电活性的大脑类器官比没有电活性的更有试验价值,所以多数科学家表示不会放弃类器官试验。

    目前的争议不足以终止相关研究,人脑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开精神疾病的谜团。但是要确保未来这类试验的长期进行和被社会接受,可能需要建立一个道德标准和审查机构。

    我每次看到这种生物学实验的伦理道德问题时,内心常常有两个声音:“天哪,我们人类在干嘛?”,“干就完事!”

    第一次看《弗兰肯斯坦》那本小说时,我也没有被科学造出来的怪物吓到,可能我认为,科学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再人造的过程,造出来的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庆幸的是我的试验材料都是微生物,目前不太涉及这种纠结和问题。

    不过,这周我做了一个梦,背景音说可以帮我实现一个愿望。可能是最近天天挑大肠杆菌,我许:“希望能听懂微生物的心声。”想着这下我可以知道谁是真阳性菌落啦,然后实验一做一个准!然而梦里第二天到了实验室,真的是被微生物们的吐槽吵到无法专心做实验,哈哈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野生小科普】实验室的大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dp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