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①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③斯之谓与?"子曰:“赐④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⑤。”
【注释】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原句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那位文采风流的君子,就像那切磋过的象牙,就像那雕琢过的美玉。
切,是把玉料截开。磋,是把玉料进一步成型修治。琢,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就是抛光。一块好的玉料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的琢磨,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里用“切、磋、琢、磨”来比喻君子是像玉石一样经过不断雕琢、打磨去修炼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③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④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
⑤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翻译】
子贡说:“贫穷时能不巴结奉承权贵,富贵时能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修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玉石一样经过不断雕琢、打磨去修炼自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解读】
人在穷困潦倒之时,生活捉襟见肘,难免气短阿谀人以图利,而在富贵之时,人又容易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这都是一般人的共同心理。所以人要能达到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但是,距离圣人的要求还是有差距。从“贫而无谄”到“贫而乐道”,从“富而无骄”到“富而好礼”,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子贡从和夫子的对话中,明白到了两点。一是自己的做法和老师的要求有差距。二是改变这个差距是需要对自己的言和行要像打磨玉石一样不断改变提高自己的。
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面都会有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且这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这里孔子还赞扬了子贡“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