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去搜了很多有关“无知”、“常识盲”的讨论、文章,发现大家对这两个标签都极其的不友好,以至于我对于是否要写这篇笔记都有点怀疑了。
不知道像我这种接受自己是一个常识盲的思想公之于众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又或者批漏自己作为一个常识盲是否会引来大量嘲弄。最后还是决定要写,原因有点奇奇怪怪,因为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心情有点低落,所以允许自己做点叛逆的事情,撕开我伪装的正常,掏出一些奇奇怪怪又或者“叛逆”的想法。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或缺乏常识呢?这要追溯到高二了,那个时候的我在高考小四门的学习中苦苦挣扎,每次小四门考试的成绩排名,从后向前数,前10名肯定有我。不过,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是觉得自己不够认真。为了应试,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我决定要突破一下,所以每天额外挤出大概两小时左右恶补。(此处不必质疑“优秀”这个自我定位,因为排除小四门后我的总成绩从前往后数前10肯定有我,在我们那个小城市的最好的学校中,这样的成绩应该算是优秀的学生了)
那是一个深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妈突然问我“江苏在中国地图的哪里?”我懵了,我居然不知道!作为一个江苏人我居然不知道江苏的地理位置!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心情,震惊、羞愧,不敢看我妈。那天晚上后来的我什么都没做,就一直对着中国地图看,看中国各个省市的分布、看江苏的位置,现在写这些的时候依然能记起当时自己内心的酸涩以及不明所以的眼泪。那个时候我不是很能接受这样的情况,之后的半个月我拼命的学习历史、地理、生物,所有我认为的知识点都去背,记不住就抄,当时的我可以手绘出厄尔尼诺暖流在全球的运行轨迹(现在想想有点可怕)。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高考时我的小四门时4A。这样想想,是不是后来的我应该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常识知道很多,其实不然,现在的我真的忘的差不多了,当然江苏的地理位置至死忘不了了。
那又是什么能让我现在有勇气说出自己对常识缺失的现状,以及放任了自己对常识的缺失呢?大学吧。我觉得大学是一个最为包容的地方,他提供了一群刚刚成年的孩子释放自己压抑了多年的天性的场所。在那里你会发现每个人即博学(高中的知识积累)又“无知”。我有一个同学他指着水稻说是韭菜,当时我觉得无比震惊,对于一个农村小孩认识各种农作物犹如一日三餐一般自然。那个时候的我,有一点自我感觉良好的成熟,试图站在一个至高点去探究一些极为普通的问题,有理而又有情的去包容他人。(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刚刚独自生活的人都有这么一段中二时期,如果不是话,请看到这些文字的大家包容一下我的中二。)所以,我开始去和很多朋友沟通、看书、冲浪,去看一些励志向和疼痛文学类的书。最终,改变我的两句话是: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且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象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的东西掺杂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感到困难了。所以一个会工作的人,在他选择要把一些东西装进他的那间小阁楼似的头脑中去的时候,他确实是非常仔细小心的。除了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以外,他什么也不带进去,而这些工具又样样具备,有条有理。如果认为这间小阁楼的墙壁富有弹性,可以任意伸缩,那就错了。请相信我的话,总有一天,当你增加新知识的时候,你就会把以前所熟习的东西忘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 ——福尔摩斯
我被说服了。首先,我的生活环境、我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我有些知识是会存在缺失的,这些缺失可能在他人看来是一种常识,但是我可以宽容对待自己的这种缺失,不必苛求;其次,人脑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工作以及专业内容决定了常常接触到的书本知识也是集中的,对于一些原先记住的常识的遗忘以及一些我尚未接触到的常识的缺失是一种必然。 而,目前我所不懂的常识,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因而,我放任了自己的这种“无知”,接受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常识,就这样生活。
我认识过一些朋友,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做事认真,为人善良,三十几岁的人依然会为追星疯狂,也会在回答一些历史知识的时候露出迷茫的表情。他们也许偶尔会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常识盲,但是他们依然快乐的享受自己的人生,而我也依然爱他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对一些常识的缺失并不影响生活,那为什么不对自己友好一点,也许你是别人眼中奇妙又有趣的人呢。把自己的这种心态和选择看作一种特色,宽容温暖的看待自己的不完美,负责、认真的生活与提升,也不失为一种个人特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