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并不很火的电视剧,《冷案》。讲的是某公安局档案室三位女警重启并且破获陈年疑案的故事。(⚠️以下有剧透)第一集讲了一位人称林老师的父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林惠活活掐死的故事。
图片这位杀女的林老师并不是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那些丧尽天良虐待孩子的父母。相反,作为一位单亲父亲,他一个人抚养两个女儿,尽心尽力。他的职业是老师,作为一名老师,他是很多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看到有的学生家长不关心孩子,就把要辍学的孩子领回到自己家中。
这样的父亲怎么会杀女?
他是一名非常负责的老师和父亲,并对孩子要走的生活之路和成功之道有很严格的要求。他觉得孩子和学生因为生活经历有限,自己作为长辈为孩子和学生作出的规划和选择是最好的。
他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有智力障碍,所以他把所有的期望和要求都放在了大女儿林慧身上。然而大女儿喜欢艺术,他觉得艺术不是正行,读财经才是最好的。这种两代理想碰撞的结果是女儿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把通知书钉在了爸爸的门上,离家出走了。负气离家出走的女儿其实没有什么生存能力。没过多久就要回家了。然而,被失望和愤怒主导的父亲居然不管在门口哭求的孩子,始终没有打开家门。 图片 林老师
大女儿林慧
看完《冷案》,我在想,有多少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作品,却最终走上了残害孩子的道路?
图片父母把自己定位为产品经理几乎是天经地义的。
你看啊,精子、卵子是父母提供的,子宫是父母提供的,一把屎一把尿,几十年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当父母用骄傲的目光看着孩子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在暗暗地说,嗯,这个作品不错,最好能签名,让全世界都欣赏;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工作一般,父母有可能会觉得得好丢脸啊,这个产品是个残次品啊!
还有一种父母,他们其实一点都不关注孩子,他们把孩子长处用来给外人炫的,想要开玩笑就放大孩子的缺点,从不赞赏鼓励。
这样的父母,其实产品经理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只考虑孩子的功能性,鲜有感情。
就像产品经理用KPI来考核自己的工作一样,产品经理的父母心中有一个很精确的成功标准,好孩子的框架 和幸福的生活方式。这个标准小到小时候的体重、身高应该是多少,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应该走路,大到上学后的学习成绩和考取的学校,工作后的工资职位,是否结婚生子,等等;更有甚者,眼睛一刻都不放过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致入微,过步步对标,严谨堪比六西格玛管理。
产品经理父母, 就是我们常说的直升机父母或者推土机父母。
图片然而,把孩子作为产品来培养,投入巨大的心血,结局却不一定完美。
《冷案》中三位年轻人代表了可能让产品经理父母失望的结局:
1.次品代表:王良。
他是家中辍学被林老师拣回自己家的,他一直学业上不能精进成老师理想中的样子,但却在用生命保护着女孩和老师;
在老师眼里,因为他没有功成名就,所以他不符合优品的标准。同时,他们内在的好品质不被看见,不被欣赏,甚至被误解。
在极端状况下,他们要用生命的代价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爱;
在电视剧中,林慧还有个智力障碍的妹妹林曼,她只有在姐姐死后才被父亲关注到。细思这更令人心寒,如孩子长得不好,或者有身心障碍,孩子就是个残次品了吗? 作父母的就没有任何育儿快乐了吗?产品经理的父母就要觉得她不存在吗?
图片
2.伪善品代表:方睿。
这位是林老师的得意门生。他功成名就,被老师称为自己最好的作品。
他功成名就,符合林老师的成功标准。由于成功是他人生唯一的意义,他会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造成了《冷案》这出人伦悲剧的黑手。 图片3.易碎品代表:女儿林慧。
图片 易碎品的这种孩子在成长期无力反抗父母的标准,在好孩子的框架内生活。
但是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是“塑料”关系,脆弱易断;
在无法和父母沟通的状况下,他们甚至用极端的方式,例如离家出走来逃离父母的约束和控制;
然而他们从小在父母威权框架中成长起来,没有培养真正的自立能力和生活智慧,一旦离家,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独立生活,更容易被其他威权利用和胁迫,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时候面对突然事故,会用更错的方式来纠错。 图片二〇一〇年年尾,一个案件的审理引起举国热议。陕西西安,一个叫张妙的女人在骑电动车时被汽车撞倒在地,驾车者拿随身携带的尖刀在她的胸腹部连刺六刀,导致张妙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杀人者是西安音乐学院钢琴专业大三学生药家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药加鑫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产出的易碎品。药家鑫被处以死刑后,父亲药庆卫开过一个微博,写:“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药庆卫分析自己因为有当兵的背景,所以给孩子说话都是命令性的,你该干啥干啥,不去说什么理由。药庆卫说他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这是他的教育方法,孩子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他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他背地里去找了教钢琴课的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父母一旦有产品经理的思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期望就会给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同时,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投下了朵朵压抑的乌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园丁与木匠》中,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说了两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模式。
一种是木匠型父母。
木匠型父母基本是产品经理制。父母的工作是将这些孩子作为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达到自己最初的计划为终极目的。
父母可以通过查看完成的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这把椅子牢固吗?混乱和变异是木匠的敌人,精确和控制力是他的盟友。你要精心测量、果断下手。
产品经理制管理下的孩子长时间地生活在父母制定的标准和框架中,没有机会“活”自己的人生,养成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和价值观。
很多孩子到了大学阶段,离开父母的注视,茫然不知所措,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和抑郁的症状;
这些孩子的状态被心理学家称为空心病:*“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 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另一种是园丁型父母。
真正的园丁不是种植温室兰花或培育盆景树。而是要考虑的是创造一片草地,让不同种类的花草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成长。
优秀的园丁要做的是创造肥沃的土壤,涵养整个生态系统,接受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
和一把木匠生产出来的好椅子不一样的是,一座好的花园会不断变化,因为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天气和季节环境。从长远来看,在这种多变、灵活、复杂、动态的系统中成长的植物将比最精心照料的温室花朵更加强健,适应性更强。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英剧《德雷尔一家》。
图片故事讲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四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小岛上生活。虽然他们的生活很艰难,但妈妈没有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让孩子为了自己的生活便利而早日懂事、早日长大。故事的原型人物小儿子Gerry最后成了博物学家,在剧中他要放掉自己喜欢的动物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需要用控制来爱他们 /we don't need to keep them to love them”。
对任何教育者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作为父母,我们不是在按照我们的标准创造一个成功的产品,按时上市;爱孩子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中有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孩子发展和创造。这些对于一个越来越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实在太重要了。
本号以前写过的郎平式育儿就是一种园丁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