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

作者: 章晓夕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12:49 被阅读0次

    今天早上按时起床,没有按时开工,原因是打开手机看到了咪蒙沉寂了一个月之后新发的推文,《宋仲基&宋慧乔,……》,又开始手贱搜新闻,心情有些小酸酸……

    回想时间轴,从去年的《太阳的后裔》到今年的宋宋婚讯,从去年的措不及防到昨天的删除一切,像是不在同一宇宙的两条时间线,一条线叫做童话,另外一条线叫做现实。

    整个人开始越来越沉,或者换句话说,越来越单调。

    这个世界不友好,单调点,不那么累。

    活的越来越像个机器人。


    昨天看到一段文字(《普遍肤浅时代的阅读方式|汪丁丁》),挺好的,主要内容抄录在这里: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普遍肤浅的时代,中西接同,只是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而已,在~定义的‘市场社会’视角下,这是一个‘消费主义’时代。在~的‘后现代知识状况’视角下,这是一个‘叙事碎片化’的时代。在~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反思’视角下,这是一个‘无根的社会’。在‘网络社会科学’视角下,这是一个‘思维平面化’的时代。在‘社会神经科学’视角下,或者在两千年中国官僚政治传统和~‘政治社会学’的批判视角下,这是一个‘情感冷漠化’的时代。

    通古博今的阅读方式,精要仍是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概括的四项接续互补的要素:‘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 原文‘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繁琐。又必于千条万绪中,综会而寻其统系,得其通理。……’

    在普遍肤浅的时代,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通病是‘踏实’不足,也就是说,文字里毫无生命的气象,充斥着苍白的呻吟,或者原本鲜活的句子被网络搬运到无处不在于是丢失了生命体验的‘官僚化表达’(套话空话假话时髦话)。

    若以熊十力的刻画,读者以自身全部生命体验冲击著者诉诸自身全部生命体验的文字,唯以生命相激,才有灵感迸发。然后可谈‘凌空’……

    一般而言,幸福感有三重来源或称三维空间:物质生活的(本质是‘逐流而不返’),社会生活的(本质是‘深层情感交流’)和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自足’又称为‘自由’)。

    当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已退缩到家庭之内,从而普遍可见,当代人的幸福感要么局限于物质生活(逐物而不返),要么局限于物质生活于精神生活所张成的二维平面之内。文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文字从深层情感获得自己的生命。

    我们常说‘经典作品有强烈的生命力’(生命气象),究其理由,就是因为读者与作者‘以生命相激’。这是荣格的符号学原理,符号的生命要素,其一是符号由以发生的‘情境’,其二是符号在指号之外从心灵感召而生的‘意义’。情境与意义,相辅相成。

    无生命的阅读,是机械地浏览‘指号’。无生命的写作,是机械地堆砌指号。

    ‘机械’与‘心灵’,古典地二元对立。

    文字数量,每日每时,越是‘浩如烟海’,人与人之间以生命相激地概率就越是‘渺若烟尘’。

    国人如此忙碌,有多少人意识到忙碌地本质是‘焦虑’?有多少人意识到焦虑是幸福感(内心宁静)枯竭地最初原因之后愿意在忙碌中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地生命体验?有多少人明白了忙碌不过是‘为人’而不是‘为己’之后愿意面对经典‘沉潜往复,从容含玩’?”

    确实写的蛮好的,整理重读的过程中,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深层次情感交流”,于我,壁垒重重,也就剩下自足自由了。这也就难怪为什么自己会越来越像机器人,偶尔的情绪动荡不过是对外界干扰的应激反应。


    已经码字一个多小时了,喝了两次咖啡一道茶,还是有些困,该忙正事了,毕竟就快要末代司考了。

    之前经历的那么多弯路那么多不值得,反衬出最后这两个月的安静是多么的难得。

    其实要我说,司考更多的是心理战,承认自己的缺陷&不慌张非常重要,不然就会失去自信、毫无底气。信息网络时代,不看就罢了,看的话不要太多,关于司考400多分过的帖子一堆一堆的,只是一般来说都没什么借鉴意义,因为人与人之间不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制定合适的计划,合适是说量合适。这里就体现出不慌张的重要性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宏大的工程也要一点一点完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心力也是有限的,合适的进度量,才能更好地坚持下去,而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多想正面的事情,让自己的情绪时刻处于平稳与积极,才能更好地完成要做的事情。残忍地说一句,该舍弃的,舍弃吧。时间不一定能抚平伤口,但是时间+阅历会让自己明白值得与否,不论友情或者爱情,上面的文字里也说了,这是一个情感冷漠化的时代,当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已退缩到家庭之内,其实原文还有一个(),()里的是如果还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情感交流的话。

    平常心吧,走完这两个多月,走完这一段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7.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jh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