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想法读书
除了地气,别忘了还有天气

除了地气,别忘了还有天气

作者: 无所用其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3-29 07:06 被阅读79次

    很多老师的课堂讲究“接地气”,比如用些时髦用语啦,谈论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明星或者游戏啦,等等。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名师的课堂幽默诙谐,沟通无碍,很大程度上正是得力于这种“接地气”。事实上,一般而言,这种“接地气”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参与兴趣,也能有效拉近老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改善沟通状况。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接地气”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常用的课堂策略。

    大体来看,这种“接地气”无可非议,但实际操作中,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课堂上,老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是怎样使用的。

    学生一答:“买学习用品。”

    师:“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学生二答:“捐助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师:“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学生三答:“买零食。”

    师笑:“这才是你们真正的想法吧!”

    有学生笑。

    很显然,上述例子中,老师针对第三个孩子的评价就是所谓“接地气”的,因为它更贴近孩子实际生活和思维。从评价内容看,买零食的确是多数孩子对自己零花钱的第一个使用选项,这种判断是符合孩子生活实际的;从评价语言看,老师语言直率,不虚伪不掩饰,符合孩子语言习惯。

    但我不能完全赞同这种“接地气”,因为它存在两个不足。下面我将给出简单分析。但这之前我得向读者强调指出,分析中的第一点同时会给学生思维方式以不良影响,而第二点则是我反对这种“接地气”的主要原因。

    第一,以偏概全。老师说“你们”,一下子使这一位学生代表了全体学生,这本身是不确切的。肯定有些学生并非这样,他们不能被随意代表,不能因这种随意代表而遭到实际上的忽视。

    第二,否定学生向上的可能性。老师说“这才是”,隐含着对前两位学生回答的否定。这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觉得前两位同学说的并非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在说谎?再追问他们为什么要说谎时,联系老师对他们的褒扬性评价,也许很容易合理猜测,原来他们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为了让别人以为他们有这种美好德行,所以有意说谎。说谎,沽名钓誉,这些隐含的指责,无论哪一个,其性质都是极其严重的。而且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未必能够注意到这些隐含的意味,所以未必会受到这种指责的影响。绝对不是这样的。小孩子的感觉之敏锐完全不比任何一个成人差。他也许不能清晰明确地分析,但必然会感知到隐含意味,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具体影响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前两个发言的孩子,他们会感到羞愧,且因可能遭到同学嘲讽而陷于恐惧中。第二个方面是其他所有孩子,其实也包括前两个发言的孩子,他们既然看到了前两个孩子的遭遇,就会吸取教训,避免再说出类似和美好德行相联系的所谓“高大上”的话,避免把自己和“高大上”的美好德行扯上关系,而着力展示自己所谓更真实的、更自我的、更“接地气”的一面。

    如果说所谓“地气”就是倾向于基础的、生存的、物质的、自我的,那一定同时还存在另一个东西,它更倾向于高级的、发展的、精神的、社会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天气”。这两种东西并非不共戴天,有你没我,恰恰相反,它们往往会共存于同一个人身上,会共存于同一件事里边。一个学生当然会把零花钱用于零食以满足自我,可是也有可能用于捐献以满足社会;会用于零食以满足物质需求,可是也可能用于学具以满足智力发展需求。在这里,“地气”和“天气”是共存的,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拿一个来否定另一个。

    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更注重集体主义,所以对“天气”部分特别加以强调突出,以至有意打压和否定“地气”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我们认识到这种倾向存在的问题,开始拨乱反正。可是也许纠枉必过正是个难以逃脱的规则,我们用力过度,以至常常出现另一种情形,即大谈“地气”,大谈自己的种种龌龊,而羞于谈论“天气”,羞于把自己和高尚美好挂起钩来。这显然也是不适当的。

    接地气,表明我们有直面真实的勇气和能力;接天气,则表明我们有追求美好的勇气和能力。学校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姿态应该是下接地气,上接天气,做到顶天立地,脚踩大地,面朝太阳。

    回到刚才的例子。老师怎样评价才更好,才算“顶天立地”呢?应该有很多方式。比如:

    “给自己一些适当的享受也是很有必要的。”

    “估计还有同学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注意不要买垃圾食品啊!”

    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除了地气,别忘了还有天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kk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