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度山伯爵》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还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基度山恩仇记》。我觉得,这后一个名字更能表现整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因为恩仇二字可以说是对本书的最好概括了。用一句话总结本书的世界观,就是:有恩必偿,有仇必报。
以这八个字写出来的故事颇类似于当下网络小说的套路。主角身陷绝境,骤得奇遇。于是,向曾施恩于他的人报恩,向和他有仇的人报仇。
而将这一模板套在基度山伯爵身上,就成了这样一个故事。遭人陷害,身陷囹圄,人生跌至低谷。遇法利亚长老,人生重获希望,学知识,继承宝藏信息。越狱成功,得到宝藏,谋划复仇。向摩莱尔报恩,向陷害他的人复仇。如此而已。
然而,庸才与天才的区别就在于,同一个故事,庸才写出来的干巴巴,叫人不忍直视,天才则会把故事加工,铸成不朽之作。无疑,《基度山伯爵》属于后者。
那么,作者是如何加工这个故事的呢?我以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给虚构的故事套上历史的外衣。将整个故事放在了拿破仑复辟前后那个特殊的时期,这样就使得故事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保王党和拿破仑党徒之间的激烈矛盾,让事件看上去真实可信,在真与幻中,人们仿佛也置身在了那样的时代。
第二,基度山独特的报恩报仇方式。
向摩莱尔想的报恩充满了宿命感。一只普通的钱袋,勾连起了几十年的历史。那只钱袋曾在老邓蒂斯生命的最后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它又以同样的方式回到了摩莱尔手中,并拯救了他们全家。
向邓格拉司、马瑟夫、维尔福的复仇也是蛮有趣味的。马瑟夫是在身败名裂之后自杀的,维尔福是在家破人亡、心中正义破灭后疯掉的,邓格拉司是在彻底破产之后被饶恕的。
整个的来说,基度山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只是在烧得不旺的柴禾堆上填了一把火,完成了全部的复仇。换句话说,这些人实际上都是被自己给毁灭的。
总之,《基度山伯爵》的“恩仇记”并没有多么复杂的东西,它只是在简单中添入了不简单,将平凡变成了不平凡。这才是本书的明之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9745882/039143ebe83cf4a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