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夏日登灵隐寺后峰》诗词赏析
枯木
《夏日登灵隐寺后峰》
【唐】方干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相传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清幽静谧,是夏天消暑的好去处。
方干(836—888)是晚唐著名诗人,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幼有清才,仕途蹭蹬,举进士不第,长期隐居镜湖中。为人耿直,貌陋缺唇,因朝廷腐败,嫉贤妒能,不被起用,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这首《夏日登灵隐寺后峰》为方干在隐居时,夏天三伏前去灵隐寺后北高峰游玩消暑,看到北高峰风景绝美,清幽凉爽,因而赋诗赞美。
“绝顶无烦暑,登临三伏中。”,首联描写游玩的季节和地点。北高峰位于灵隐寺后,虽然海拔高度不过300多米,因为是西湖周围相对较高的山峰,故经常被古人误认为是杭州最高峰。诗人认为北高峰是“绝顶”,事实上西侧的美人峰还比北高峰要高。其实因为北高峰上山一路攀登,树木葱郁,曲折盘升,登高望远,三面云山环绕,西湖盛景,甚至钱江雄姿,都可以尽收眼底,因而在诗人眼里这就是“绝顶”。改句大意为:灵隐寺后山的北高峰峰顶气候凉爽,并没有像下面那样烦闷暑热的天气,于是在三伏天最热的中伏天气,攀登北高峰,观赏游玩,消暑乘凉。
“深萝难透日,乔木更含风。”,颔联描写北高峰的景色。北高峰林荫茂密,松萝悬挂,遮天蔽日,乔木高耸入云,在峰顶,阵阵凉风吹来,非常惬意。
“山叠云霞际,川倾世界东。”,“世界”指的是天下江山。颈联描写灵隐寺周边的风光。举目远眺,重峦叠峰,云雾缭绕,晚霞漫天,远处的钱塘江“之”字形向东奔流不息,进入大海,犹如倾倒一般。
“那知兹夕兴,不与古人同。”,尾联抒情,此句比较难以理解。字面意思是谁知道今天下午的兴致,却和古人不同。和古人有什么不同呢?仔细品味,再看首联的“三伏中”,才能恍然大悟。原来,中伏是夏天最闷热的季节,古人讲究“伏”,也就是“伏藏”,宜伏不宜动,以静生凉。而诗人却在三伏天爬山,自然和古人不同。
诗人在三伏天爬山,虽然和古人不同,然而登临绝顶后,看到曼妙的风光,满天的云霞,云雾缭绕的峰峦,清幽的林海,远处的江河,近处的松风,凉爽无比的气候,不由得心旷神怡,气定神闲,大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于是对没有听从古人的“伏藏”,发而有兴致爬山感到惬意,这种快乐是登临山顶的人才有的感触。
整首诗简洁明快,对偶工整,措辞妥帖,飘逸清爽,富有山野情趣,也可以看出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值得品嚼。
2019/7/28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