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曾是一个覆盖地中海、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它的辉煌至今让人追忆,它的衰落更引发了许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对于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多数分析集中在政体制度、军事组织、战争等方面,即聚焦在人为因素上。俄克拉何马大学教授凯尔·哈珀却把重点放在了人类以外的因素上,包括气候变迁、疾病影响等自然生态因素。
在凯尔·哈珀看来,被多数人忽视的自然的力量,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发挥了比想象中更强大的作用。在《罗马的命运》这本书中,他通过考古资料、基因科学、气候和疾病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展现了气候和疾病在罗马帝国几个世纪兴衰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气候和疾病因素,是影响罗马历史命运的隐藏玩家。
气候变迁对罗马帝国兴衰趋势的影响
即使在能预测天气、能通过人工降雨等手段小幅度干预天气的今天,气候仍然是影响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在古代,天气更是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休戚相关。古代社会,农业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靠天吃饭。旱灾、洪灾、蝗灾等对农民来说都是致命的不可抗力,不但粮食歉收,还会引发地方性的疾病,损失很多人口。只有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农业收成才有保障,有足够的粮食养育充足的劳动力,进而生产各类产品、扩展贸易规模、促进经济发展。
凯尔·哈珀认为,罗马帝国早期的繁荣,就受益于一段罗马气候最优期,或叫作罗马温暖期,作者推断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间。这段时期内,太阳活动程度高而且稳定,火山活动平静,总体特点就是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气候稳定,适宜农业发展。考古资料显示,那段时期的小麦收成就非常好。作者也把这段的罗马称为“最幸福的时代”。
“最幸福的时代”结束后,气候条件开始动荡,降水减少、温度降低,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又冷又干,这很符合古罗马人对老年人的印象,因此,也把3世纪这段时期叫作“世界的晚年”。4世纪的北大西洋涛动曾带来一段雨水充足的时期,但并不稳定也不持久。到了查士丁尼时代,进入“晚古小冰期”阶段,气候变得更不友好,甚至536年成为北半球过去两千年来最冷的一年,也被称作“无夏之年”。
从“罗马气候最优期”到“晚古小冰期”,中间的气候变化并非直线改变而是反复动荡的,但总体趋势的确是越来越不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庞大的罗马帝国人口、农业和经济状况也确实越来越差,在社会秩序上也产生了更多连锁破坏效果。
如果说“最幸福的时代”的罗马帝国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青年,那么在“世界的晚年”它已经进入亚健康状态,到了“晚古小冰期”则成了一个病弱濒死的老人。
作者引入一个“韧性”的概念,来表达帝国在运行过程中对气候、疾病、战争、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破坏力量的抵抗能力或者说承受能力。这就类似于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体上,罗马气候最优期之后的气候都不利于罗马帝国的发展,并且越来越恶劣。罗马帝国从壮硕青年到亚健康状态再到病弱老人的过程,就是它凭借自身的韧性持续抵御恶劣气候以及其他方面破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罗马帝国的力气逐渐被恶劣气候消耗掉,变得越来越弱。
三次瘟疫对罗马帝国的人口破坏
在气候影响之外,作者重点阐述了罗马帝国经历的三次大规模瘟疫对帝国的破坏作用。这三次瘟疫分别是:166年爆发的安东尼瘟疫,据推测主要病因是天花;249年爆发的西普里安瘟疫,据猜测很可能是一种线状病毒,我们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就是线状病毒的一种; 541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被证实为鼠疫。
古代医疗知识匮乏,技术落后,在大规模瘟疫面前,古人们几乎是“坐以待毙”,能否存活只能依靠身体自身的抵抗结果,所以我国古代人会把瘟疫看作上天的惩罚,古罗马人也把瘟疫看作上帝的惩罚和愤怒。
瘟疫在古代是极其可怕的,能够迅速吞噬大量人口,比战争吞噬的人口还要多。罗马帝国发生的这三次瘟疫,也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许多罗马平民和贵族的生命。
古代人口的存活率远没有现代高,饥饿、疾病等问题就能夺走许多生命,导致人口增长缓慢。在“最幸福的时代”的时代,罗马是以充足的粮食供应为基础,凭借技术和贸易两种机制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在安东尼瘟疫爆发之前达到了当时的一个最大极限。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成就。
安东尼瘟疫首先打断了罗马帝国持续的人口增长趋势,多数估算的总体死亡人数在10%~20%之间,按照病原体是天花构造的流行病学模型推算,则整个帝国的死亡率达到22%~24%。不过,此时的帝国处于强势的青年状态,韧性还很强,并没有因为安东尼瘟疫就动摇了根本,却也无法恢复如初。
西普里安瘟疫的杀伤力更强大。根据亚历山大里亚一位主教的报告推算,亚历山大里亚的人口减少了约62%。同理推断,其他地区的人口也遭到了极大破坏。这对于处于“世界的晚年”的亚健康状态的罗马帝国,无疑是沉重一击。此时的罗马帝国结构已经岌岌可危。
查士丁尼瘟疫的死亡率同样可观。提起鼠疫,人们头脑里首先想到的是中世纪爆发的可怕的黑死病,相信同为鼠疫的查士丁尼瘟疫并不会比黑死病仁慈多少,据推测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人口总数的一半。而此时罗马帝国已经处于病弱的末期,经此打击更是一蹶不振了。
在气候因素影响罗马帝国从盛到衰的基础上,这三次瘟疫也都以惊人的死亡率,连番打击了罗马帝国。在气候和瘟疫的双重作用之下,罗马帝国的衰亡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自然的胜利?影响历史命运的隐形力量
不可否认,罗马帝国的衰亡有着多重的原因,人为因素和非人因素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罗马的命运》中,作者凯尔·哈珀之所以单独把气候和疾病因素提出来,作为本书的主角进行详细阐述,是因为自然和生态因素的力量和影响往往是隐形的,也容易被忽视,但这力量和影响又是强大和持续的,其结果往往超出预料。
要捕捉自然这样的隐形力量的影响,需要跳出人类衡量自身的固有尺度和角度,站到一个更高的时间尺度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就像仅仅用几代人的时间考察不出沧海桑田的变化,而不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则对农业收成变化的评估就不够周全一样。
那么,罗马帝国的衰亡,可以算作自然的胜利么?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粗略地说是一半一半,缺一不可。
每次大瘟疫会让罗马帝国辛苦养育多年的人口数量急剧降低,的确展示了隐形的自然力量的强大,给人一种只能“听天由命”的感觉。但我们不要忘了,瘟疫之所以能够在罗马帝国如此广阔的范围内持久流行,也是借助了罗马帝国相对发达的交通网络、贸易带动下频繁的人口流动的传播,城市人口集中、卫生条件落后、民众身体素质较差等因素,也是普通疾病以及大规模瘟疫能夺走这么多生命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正视自然力量的同时,也不必忽略人类自身的作用。历史的走向都是人类与自然的合力促成,单独拿出哪一个都不够充分。凯尔·哈珀之所以在《罗马的命运》中把自然的力量当成主角,也是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再忽视自然的力量产生的影响。不仅在审视历史时不能忘记自然因素,在涉及当今世界的问题时,更要时刻把生态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
2019.10.04雾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