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过我三个问题:
1、读书有什么好处?
2、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比较好?
3、书应该怎么读?
第一个问题在这里不进行详谈,读书这个事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直白来说,你要是觉得读书没用那就没用,我也不能追在屁股后面跟你说读书的各种好处以显得“我很高端”,读书的好处也不可能仅仅归结为碰到好看的花,别人可以说“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你只能说“卧槽好看”这么简单。读书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过程。
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其实应该是各方面书籍都要有所涉猎,不仅仅要读你的专业书,文学类、历史、社科、经管、财务、哲学、甚至是简单的科普都应该有所涉猎,如果嫌麻烦,做到入门也是可以的。
书应该怎么读?我把它划分了从两个维度来解答这件事:①从读书的外部来看(范围和数量等);②从书的内部来回答这件事。
从读书的外部来说,读书最好是先博后专,专而再博。先大量读书,跨学科读书,这是博。读完以后,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切入精读,这叫专。专完以后,再进行广读进行全方位涉猎。第一个状态先博后专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考大学的状态。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这几年,学习了很多东西,也读了很多书,到了上大学要进行选择专业的时候,一般会从我们前几年的“涉猎”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又或者是对未来有规划的专业去读。如果没有前几年的“到处接触”,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容易拿捏不准,最后导致巨大的沉没成本。读不同的书,会得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一开始就专很容易专到后来自己力不从心,而且在一开始就容易限定自己的思考方式。先多多少少都看一点,你就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虽然乱,但至少不会狭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专”了,但值得要说的是,即使在专的时候,也不要把博全部放下,因为世界是在进行中的,思想也是在进行中的。
很多人会发愁,因为人的舒适度界定是在已熟悉范围里的,一旦去跨越未知领域人很容易出现恐惧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世间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知识也是相通的。小时候我们的老师经常会说,“学好数学,在学物理和化学的时候就会容易点”。又或者是“学好数理化,吃遍天下路”,就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你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会学到很多名词,例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等,然而你会发现这几个名词在其他学科中也能用到,例如经管和财务类,这种相通会大大加快你的读书速度。
而关于怎么读一本书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比较偏好纸质书的,碰到未接触过的重点知识,我会在句子下方划上横线,并且折角,看完第一遍之后往往在第二个周会看第二遍,第二遍只重点看折角页上的知识点,有选择性的读。而这些书又会让我按照分类放好在书架上放好,例如工具类、投资类、经管类,这样学完一个知识点在与以往的知识点进行互联的时候,拿起相关书籍进行复习也很方便,因为有些知识点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同时这也是我一直不太喜欢电子书的原因,因为翻阅起来太浪费时间。
碰到好的句子我会抄在一个本子上,这样后续翻阅本子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