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提笔写写。由于最近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从而开始知道尊龙先生这个演员。继而被他高贵气质与俊朗的外貌所吸引,继而开始了解到他悲惨的身世。使我开始彻底肯定尊龙这个演员。在一系列这操作完成后,我开始有些疑问。是不是当代追星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又或者在这逻辑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我相信是有的,在翻看了一些资料后,个人觉得我们的现代视觉文化越来越趋向“消费主义”与“唯利化”。
现代偶像无非是文化工业流水线所生产出来的消费品。 “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现代偶像的本质更是物化的形象。传统偶像通过恒常稳定的形象向崇拜者传递内在的信仰和精神,现代偶像则通过变幻莫测的形象承载瞬息万变的时尚,光鲜的形象是作为时尚的符号而存在的。大众通过接触偶像的形象便完成了与偶像的对话,也就完成了崇拜的仪式”。(《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现代偶像所展现的人设是虚假的,是一种满足大众幻想的消费主义行为。现代偶像也如消费品一样过期了便淡出消费者的视野,而层出不穷消费品也就是现代偶像被制造便代替了他们的位置。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偶像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且越来越粗制滥造。这背后便是我们不断攀升的消费欲望所衍生的次品。或许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消费主义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是资本主义异化的一种形式。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而异化的劳动使人们不得不从个人价值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上。关于这点我不禁想起了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通过发泄性和满足性的娱乐产业,麻痹人们神经,“让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就给他们塞上一个“奶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使他们安于现状,沉迷娱乐,丧失思考能力。从而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我想如果不挣脱消费主义的束缚,我们可能无法独立思考。
视觉文化的“唯利性”————以现代偶像为例。
“唯利性” 表现之一便是“粉丝经济” 。消费型偶像是占据这新媒体时代的各个角落,电视,广告,电影……他们有着巨大的流量资源和粉丝人数。这些都为“眼球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间。根据致趣百川:2019粉丝经济洞察报告显示“2018 年偶像推动的粉丝消费规模超过400亿元,与2017年同比增加114%,其中近一半为购买商品的花费,购买商品从69.9亿元攀升到了232.9亿元。直接通过“种草”内容给出的链接完成购买的网民高达47.8%。2018 年偶像推动的粉丝消费规模超过400亿元,2019年偶像产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7.4%, 而粉丝产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8%。通过“种草”内容给出的链接完成购买的网民高达47.8%”在这丰厚的利润驱使下,愈发经济化的“饭圈文化”便产生了。帮助偶像应援宣传,也利用偶像赚钱。因为对偶像的宗教感的崇拜,在商业逻辑下为维持偶像的顶流地位,消费便成为了缓解粉丝焦虑的手段。为了维护商业逻辑下的偶像利益。“饭圈文化”讨伐和干涉其他意识形态,在舆论的狂热中大肆扩张。典型代表便是“肖战粉227事件”。
“唯利性”的表现之二便是偶像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消费与逐利。“明星乃至其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或隐私成为一种可供大众消费的稀缺形象资源,更是以极端的形式彰显了大众文化视觉表征实践背后的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在内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作为视觉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包装成可以贩卖的商品拿来消费的”。真人秀节目所包装的友情,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所展示出来的亲情,都是可以拿来赚钱的。通过高收视率,明星的植入广告。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可达数百亿,赚的盆满钵盈。在强大的资本运作下,大多数人要为不必要的消费品买单。
那么作为个人我们如何不被这种视觉文化所牵引到消费主义的泥潭当中呢?我觉得个人要有“消费异化”的意识,理性消费。同样我们的宣传要加大力度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然泛滥的消费主义所催生的就不仅仅是饭圈文化了,它还会衍生出另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产品。它必然加深人的异化,消费的异化。我们需要警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