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了两篇文章,心生触动。
一篇是《至少赢一次,站在马太效应的前半部分》,来自连岳。
一篇是《亚洲首位获奖的美女脑科学家揭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来自六妈罗罗。
打动我的字眼,是“赢”。
连叔的《至少赢一次,站在马太效应的前半部分》中写道,
- 要成为马太效应里的富者和强者。具体如何操作呢?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至少赢一次,这样可以告别失败者心态。
- 只要赢了一次,第二次就容易得多,这就是韧性和不服输的重要性。
- 聪明人太多,但成事的很少,就在于咬牙要赢一次的狠劲并非没人都有。
Danny的《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中写道: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于今日斩获IBRO-Kemali国际奖,这是该奖自199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赢得该奖项的研究是“赢家效应”。用公号文中的话概括而言,赢家效应是指:先前六次胜利经验,会重塑小鼠大脑的神经通路改变劣势老鼠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使它具有成功的信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赢家效应”这个理论,放在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大把可以引申的案例。如果感兴趣的话,推荐阅读《亚洲首位获奖的美女脑科学家揭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文。在此,我想借作为我“战略指导”的周更,再深入思考下我的生活,如果将我的生活切分,我最关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路径、家庭资产、儿童教育。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我最大的焦虑来自于职场赛道上(在存量、边际增量上都有薄弱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16712/ac58d2e50f7390f8.jpg)
- 职业赛道上,存量优势并不显著(本人更重视投研赛道,而非管理赛道)。在存量优势不清晰的情况下,我能打的边际增量在和同行业男性选手的PK中亦不占优。
- 家庭资产配置上,我们选择先用“钱”解决孩子教育问题。当然着眼于深圳学位紧张、考生数量急速攀升的情况,学区房的保值增值能力强。但是,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仍是工薪收入,其在扣除了月供养娃等一系列生活成本的情况下,本身结余有限;而且我们暂未创造出持续、稳定的“睡后收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16712/b9dea1caa5319a93.jpg)
如果从心理因素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解决职场赛道上持续“赢”的问题。我所在的e职场,不管是管理技能、专业才能以及相对应的奖金绩效方面,呈现出明确的“马太效应” - 能力越强的人,享受的收入、行业话语权越多。在管理技能上,我的“赢面”一直是存在的,负责并处理很多部门高等级要求的事物,同时维护成本较低(不管是精力上,还是心理上维护成本都低)。但是在投资研究上,我并未形成这样“维护成本很小”的“赢面”,仍然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巩固地盘并逐步扩大地盘。
反观在孩子的教育上,我的焦虑少了很多。一是,孩子年纪尚小,且长期贴身教育,存量基数低亦好调整;二是,从4月底开始,我们增加了和他之间的英文绘本共读、外出旅行以及平衡车训练等事项,发现他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稳定性都非常好。这样一天一天坚持下来的教育慢慢显现出的成果,反而让我对他的家庭教育以及未来发展是更安心和放心的。
这样梳理下来,在行动和策略上得出了结论和前期周更类似,但更为明确:
哪个是重点?
- 职场赛道。
怎么做?
(1)在工作上,给自己树立起一个又一个“小赢”的目标,不断增加“赢”和“再赢一次”的感觉;
(2)在心理上,尝试用感恩日记去强化这种让人欢喜和充满斗志的感觉,维护好能量场。
(3)资产配置上,依旧是兢兢业业的记账和做理财操作、记录以及复盘。
有Flag吗?
- 在日更中,每2-3周会确立个“小赢”目标,并且做持续的复盘检视;
- 除了上述第1点外,最核心的是:8-10月这3月间,新增挖掘3只下半年内能实现期间收益10%的个股吧。
最后,用我敬重的老大的话作为结尾,他说:很多人以为,职场竞争是马拉松;其实不是的,职场竞争是短跑。他需要你长期、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但你的机会窗口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并是短时间内的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并成功被你把握住,那恭喜你!你成功晋升了。
以此共勉。愿用一个又一个的“小赢”,构筑起你我不可被替代的“赢面”。
补记:推荐连岳的破解年轻的恐慌,今日重读这篇文章,仍觉得好得不能再好。关关难过,关关过。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