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越看越感觉自己的无知。 任何事情都有成系统的方法论学习参考,要对任何领域都要保持求知和谦虚的姿态。
最近开始接手群运营和拉新用户,看了这本书。又是一本好书!
分享给强关系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已经成为目前用户下意识的动作。
相比于任何一个渠道和来源,低成本和爆发性都是社交网络的优势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交网络自身的发展,业界关心的问题早已从如何带来爆发性的流量和用户增长,开始转向同时获得最好的留存、黏着和变现。尤其是在PC流量和无线互联网流量的增长红利开始消失的大行业背景下,这个问题变得更受重视。
人们已经由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的状态,迅速进入了小群沟通和分享的状态。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躲在小群中活跃。
以即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越大。观察用户行为可以发现,大部分用户加入大群吼,最常采取的动作就是关闭消息提示。 虽然用户希望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
社交网络赖以崛起的基础:以信任为底层机智,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
- 人们互相认识
这个指标代表了紧密度。一个成员在社交圈内部的好友越多,说明成员在社交圈的地位越重要,质量也越高。在一个社群中,好友数量越多,人们在这个社群里存留、黏着活跃的时间就越长。 安排线下活动时会布置相当长时间的破冰,就是这个原则的实际运用。
- 人们互相依赖
成员是否信任他人?这代表你信任度。 信任成本最低是促成社群高转化的基础。
- 成员之间频繁互动
互动次数和互动频率代表着时间货币。衡量一个社群是否具有价值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看社群消耗用户的时长有多少。通常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表明社群对用户的影响越大。最主要的消耗发生在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互动可以催生大家一致认同的社群变化,带来信息大扩散,是用户快速增长的基础。
这三个标准也是衡量社群质量、社群成长的三个标准。
活跃的小群都遵循的共同原则(三近一反)
- 相近地域
用户对1000米内的信息最敏感。
用户不会经常花时间建立关系,广泛的兴趣很难成为用户沟通的主要理由,且即使用户为自己标注了兴趣标签,他们的实际行为也和这些标签没有太大关系。
- 相近兴趣 用户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主观问题最容易吸引用户参与,私人问题容易在小圈子内引发讨论, 面对公共问题,用户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客观问题基本不受欢迎。换句话说,同样是兴趣,人们还是愿意关注和自己相关的问题。
- 相近年龄
- 反
指的是相互帮助却又存在冲突和协作的双方,比如两性关系、商业环境中的甲乙关系、供求关系。
三近协助无数用户聚合成各种社群,或者在社群中因此扩散、停留、活跃。 一反怎是将群成员强有力地粘合在一起,协助打开商业化的大门。形成社群的人群有相同
的需求基础,并且互相之间存在提供服务、贡献活跃和付费的动力
社群角色成员的划分
- 第一种划分的方法:
- 普通人
一个社群的90%以上的成员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普通人是社群的基础。 - 连接者
能将信息分享出去的社群成员。他们串联起不同的社群和人群,是推动信息在无数封闭小群中扩散的关键人物,也是帮助信息二次乃至无数次传播的关键人物。换句话说普通人引发蝴蝶效应的背后是一个个连接者。 - 部分意见领袖
能够影响小范围人群的用户 - 全局意见领袖
能够影响更大范围乃至全局人群的用户。
我们不能忽略普通人转变为连接者的威力。连接者在社群中的占比大概为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