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完成日更之后,已是23点14分,可能是在写文时多喝了两杯浓茶的缘故,到这个点还没睡意,于是打开微信读书,开始读杨绛先生的好书《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写的,从她和钱钟书的相识相知,到后来去国外留学,生下女儿,再到后来经历战争,社会变动等等,一路走来充满坎坷,但也充满相知相伴的温馨。
我是很少看这种类型的书的,不是不想看,而是感觉自己不懂得的欣赏,平时看教育理论、教育故事类的书籍比较多一些,但是教育类型的书籍似乎缺少些什么,缺少什么,我不得而知。昨天晚上只看了第二部的第一篇章“走上古驿道”,看完之后,被杨绛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所折服,感觉她写的就是日常生活,写八十多岁的钟书先生与女儿圆圆如何玩耍,写日常的起居和做家务,写一日三餐如何准备,也写了在等待钟书先生消息时自己复杂的心情。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而在这简单、平淡的文字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眷恋。
看完第一篇章,反观自己的生活,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既没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了爱人一个人的身上,更没有好好地陪伴过爱人,即使在周末,对他们的陪伴也是用小时来计算,以至于在每月一次的大返里的时候,儿子听说我不去学校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经过几次询问得出我确定不去的时候,他能高兴的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异常兴奋。所以对于他们,我更多的是愧疚,甚至有一种负罪感。
封控在校,每天都会接到儿子和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电话接通后,总能第一时间看到儿子的大头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然后是女儿,最后才是妻子。儿子在电话那头问的第一句话几乎全部都是“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说话的语气带点调皮,但是他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然后就是拿着手机在客厅转上一圈,一会儿拍向女儿,一会儿拍向妻子,同时还不停地捣鼓着手机屏幕,做出各种调皮的表情。妻子是很少在电话那头说话的,即使说了,也是关于疫情,嘱咐我在这边做好防护,戴好口罩,注意休息,其他的好像从未提及过。而我在电话这头似乎除了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妈妈做的什么饭,今天干了什么,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
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感觉生活不能再这样下去,应该给予生活足够的激情和新鲜感,将对工作的这份热情带向家庭,给予家人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创设一种志趣相投、相濡以沫的家庭氛围,让家人在感到温暖的同时还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给这本身平凡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把日子过好,过好了日子,才能写出精彩的文字。
其实,生活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只有自己把工作干好了,才能把好的经验写出来。我想那些连课都讲不好、学都教不好却能写出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故事的人不是很多。真正的教育是要像过日子的教育,于平淡中见真情,于细琐处见波澜,等你我相继老去,再回首,看到的却是繁花似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