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啃的最久的书是《百年孤独》,今年目前看的最久的是《月亮与六便士》。 这两本书都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后者作者的写作手法夹叙夹议,缺乏故事的跌宕起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虽然难啃,但书还是值得一读,书的内容紧扣主题,是选择仰望天空的月亮,还是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上面是空灵的精神世界,下面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两者很难兼得,艺术家们大多选择了精神,抛弃了世俗的享受,而俗人们却汲汲营营于人世间的七情六欲,而无法体会艺术至高无上的享受。
如果上升到哲学高度,这本书其实是在探索哲学的基本命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向何方?(看完这本书再去看高更的名作会很有感觉)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其实本质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人的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肉体其实已经很大程度局限了我们自己。因为身体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去到更远,感受得更极致;注意力集中时间太久我们会疲惫,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消耗太大我们会饥饿,需要补充营养,所以我们需要基本的食物和睡眠来维持我们的状态,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取,人生的一半就浪费在维系我们肉体的生命力这件事情上。并且除了这些基本需求之外,人的欲望却远不止于此,我们有性的欲望,有感情的欲望,有名利的欲望,这些都让我们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去追求。佛家让我们放下七情六欲去专心礼佛,我想佛家的真正奥义应该就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追求生命的本质上,无论这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因果轮回也好,本质是生命的虚无也罢,其实我们都无法改变一切,但是我们可以摒弃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而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即便这本质并无法改变我们的命运本身,但是在那个过程中,我们会忘却俗世中那些繁琐与不堪,慢慢体会生命的美好与神奇。这个可能就是斯特里克夫一生所追求的吧!财富,感情,优越的生活环境对他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能无法摒弃的就是性欲,但女人对他来说也就是性欲的对象,这些对他而言都不过是俗世的虚无,而真正能让他和生命和弦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返璞归真的生活,在描绘自然,描绘人体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生命的美丽与真谛,用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得道了,用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堪破了!当看透一切,那一切便都不重要了,他所描绘的生命,他自己的生命,一切都尘归尘,土归土。
即便读懂了作者,作为现代人也很难去践行这种理念,顾城买下了小岛然后自杀了,三毛流浪去了撒哈拉最后也自杀了,理想主义的人可能最终都很难摆脱这种与俗世格格不入的命运。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这个社会还没有包容到能够给纯粹的人太多空间,于是几乎我们所有人仍然不得不在尘世间飘摇,即便是出家为僧,也要考虑香火鼎盛,考虑每日的吃穿用度。
虽然我们不得不看着脚下的六便士,但是我们仍然有权利仰望天上的月亮,从我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两者选一的命题。金钱是生活的基础,当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时候,其实她并不丑陋,她能带给你最震撼的体验,她能让你看到地球上,甚至是宇宙中最遥远的风景,她能让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体会生命的本质。也许我们无法和斯特里克夫一样极端,中国人总是中庸一些,中庸让我们活得更丰富,更复杂一些,也让我们没有办法去享受极致的美,极致的爱与恨。但这就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5千年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人在一次次的历史洪流中仍然生生不息的原因吧。有得有失,我们活得更久,看的更长,体会的更丰富,如果没有办法让生命奏出不朽的高音,我们也可以努力弹奏美妙的和旋。
我既要天上的月亮,也要地上的六便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