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差不多先生传》一篇是《“文章病院”》
两篇文章都是干货。一篇是讲传记。
传记是什么?传记是记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文章。一篇传记中间,可以记叙一个人物,也可以记叙几个人物。所谓思想和行动,指重要的有关系的而言。
作者写这篇传记按照一般传记的写法,第一节记述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第二节记述他的相貌。这两节中已经显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作者在这两节中已经显出了差不多线上的特点。末了两节记述他的死后情形。也就是总结,通过对差不多先生的描述指出了中国有一些人和差不多先生一样的思想,言外的意思是:谁如果不愿意做他的同志,只有努力振作,随时随地防护自己,以免沾染他的精神。
《差不多先生》让我学习到了如何写传记。而《“文章病院”》让我很清晰地学习到了,写作语言常犯的三种毛病:
1.用词、用语不适当。
该用这个词的,却用了那个词;该这样说的,却那样说了。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对词和语的意思认识不确切;或者因为不曾仔细思量,只顾随笔乱写,便把不恰当的词与语写了上去。
2.意义的缺略和累赘。
一句话里,意义没有说完全,就不成一句话。反过来,说得太啰嗦了,把不相干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也同样地不成一句话。这种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义想得周全,便提起笔来写;如果作者的言语习惯不良,平时惯说那些支离的、累赘的话语,写起文字来也会有这样的病象。
3.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一句话里,前后不相连贯,一串话里,彼此不相照应。这种毛病的原因大概在于思想不精密。犯得太多的时候,虽然说了一大堆,写了一大篇,实际全是瞎说,不是叫听者、读者上当,便是叫听者、读者莫名其妙。
这三种毛病该是最普遍的。我们写作文字,如果能够避免这三种毛病,用词、用语处处恰当,每一句话意义都完全,也并不累赘,而且一直到底,互相连贯,彼此照应;这样,我们的文字就通顺了。要做到这地步,实在也并不困难,只须在思想习惯和言语习惯上留意。分析别人的文章找到毛病,避免自己犯同样的毛病。从他们的失败上,可以找到成功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