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应于心”出自《庄子》,指水到渠成、自然而熟,心中对“道”的体悟已到化境,得心应手,用于日常生活。
《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对“机应于心”做了形象化的描写,厨师动作优美,合乎音乐节拍,瞬间把一头牛分解开来,而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不减锋利。
厨师之所以有这样高超的技术,是因为他追求的是“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艺上。“机应于心”就是人道通于天道,在天人相通而走向成熟之中,化天道为人道,化天性为德性。
到了“机应于心”的境界则兼容并包,撤去藩篱而有一定之规,那种思想资源都可以吸收利用,不必有门户之见。曾国藩除了讲儒家理学之外,对诸子百家也多有采获。
他认为“立身之道”若是兼有大禹、墨子的勤俭和老庄的虚静,则可以“修己治人”,又说:“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这是对先秦诸子的赞扬和重视。
对于用兵治民,曾国藩把申韩的严刑与孔孟的仁义揉在了一起:“锄莠去草,所以爱苗也;打蛇杀虎,所以爱人也;募勇剿贼,所以爱百姓也。”“不治以严刑竣法,则鼠子纷起,将来无措手之处,是以一意残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