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管经济形势好和坏,我们做企业,永远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有什么?
你要什么?
你放弃什么?
我们每个人每一年都要问,在你痛苦的时候,要问这三个问题,在你开心的时候,你要问这三个问题。”
多年来,马云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过这三个问题,近期湖畔开课,马校长又提到了这点,不过这次他着重强调的是“想明白自己不要什么,比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更重要!”
这三个问题,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探讨过,但今年再重新思考这个“放弃”的问题,不禁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生就是选择,创业也是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企业和人生的战略都是一样的,都是选择和放弃。
还记得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私人飞行员的那个故事吗,巴菲特给飞行员的建议就是,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前25个目标,然后只保留5个,把那20个删除掉的目标放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的清单上。
这就是巴菲特“能力圈”的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所以,英雄所见略同,道理都是想通的。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都搞混了自己的“能力圈”,包括我自己也是,总是贪心不足,总是什么都想要,结果往往就很悲催——新的没够到,旧的也损失不小。
想明白自己不要什么,太难了。
因为这是在同人性做战。
而“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则看起来容易很多,毕竟我们的人性都是向往着“得到”,贪嗔痴嘛。
不过我觉得,人要是真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他也就容易想明白自己不要什么了。
人的时间、精力和心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分散到很多事情上并取得成就,当然天才另说。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一辈子能够做成一件事都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三万六千日,掐头去尾,也不过就一万五千多天用来做事,而真正的事业都是有个生长周期的,是需要时间和功夫足够到了火候,才会开花结果。
所以,好的人生必须是有个排除法,创业也是如此,在一开始你尽可以找好几个方向、产品去跑,但最靠谱的做法还是只专注其中一个。
阿里巴巴前CEO卫哲说过,在1999年前后,阿里巴巴做过二十几个不同的产品,也不知道哪个产品最后能被用户认可。“后来第一个打出来的是中国供应商,有戏了。于是就毅然决然停掉了其他所有产品,只保留了这一个,直到第二个产品诚信通出来。”
如果当初马云不毅然砍掉其他二十多个产品呢,无疑会在阿里这个关键点上徘徊很多时间,阿里的根基也不会被“中供”打得那么深。
众所周知,任正非有个“灰度”思维。
他认为,“或许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在错误的边界之外,我们就一定走向正确的方向。”
企业经营,通常都会有彷徨的时候,这时候的关键往往不是去做什么,去要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不要什么。
放弃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筛选“错误”的过程,而在错误之外,就容易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任正非强调,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做老板最难,具体难在哪里呢,放弃什么、不放弃什么的决断最难。
从大了说,决断错了的结果就是企业的偏航,这往往意味着失败;从小了说,决断错了也会让企业内部的员工灰心丧气,他们会觉得你这个老大水平不行,不会再服你。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做老板不管你多有钱,如果你思维水平不行的话,都坐不稳老板的位置。
而水平都是通过大量的学习、思考、消化和吸收才可以具备的。
现在有些人觉得互联网时代,网上什么知识都有,学习有什么用呢,根本没必要嘛。
但是,如果你没有基本的知识面,如果你不懂的学习和思考,那么给你一个搜索引擎,你都不知道怎么找到你要用的知识。
从这个维度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就是一个人有水平的证明。
高晓松说自己的人生信条就是,“从不想自己想要什么,只想自己不要什么,把不要的自在地不要就行了。”
你看,他能跟着马云老大混,也是有个基本共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