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
通往幸福之路

通往幸福之路

作者: 郭盖头 | 来源:发表于2017-09-23 18:25 被阅读0次

    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有一部不厚的书叫做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一般翻译成《幸福之路》。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翻译是不准确的。比罗素晚了二十几年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亦有名著The Road to Serfdom,被译成《通往奴役之路》,这就很有水平。因为这个题目虽然很消极,但与road无关,全在于serfdom(奴役境遇)这个词。这会让我们联想到许多难受的东西,好在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想要探究如何通往奴役,而是要探究通往幸福。

    回过头来说,罗素用了conquest(征服、战利品、俘虏)一词,是不是在他的眼里,幸福的生活状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获得成本呢?以我们凡人的观点,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哲学家,看待事物、生活以及宇宙,自有他理性犀利、风轻云淡的特质。但是罗素本人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富有诗情画意。在学术事业上,他用十年的时间与老师怀特海合著皇皇巨著《数学原理》,结果写完了只有六个人能读,并且在出版时两位作者还需倒贴100英镑,这使他不得不在自传中感叹:“我们用10年的工作每人赚了负50英镑。”在爱情家庭上,他与大自己5岁的爱丽丝搞“姐弟恋”并修成成果,却在190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突然“顿悟”:他根本不爱自己的妻子——这种爱不是慢慢减弱,而是突然消失。他的妻子以自杀威胁,使他的婚姻拖了20年才结束,这个过程实在是痛苦。一个超凡的哲学家尚且如此,那作为凡人的我们,又能够做什么思想上的挣扎呢?

    从我的一些朋友的言论和著作中,我几乎就要得出下面的结论了:幸福,在现代世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像罗素的朋友,更像是叔本华。让我们看看叔本华怎么说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公式与推论:

    因为:生命=欲望,满足欲望=痛苦,不满足欲望=无聊;

    且,幸福之敌=痛苦+无聊;

    所以:生命=痛苦+无聊=幸福之敌。

    照此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敌人,也就不可能存在幸福。这是一种看起来深沉的哲学观点,但我们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我们能够体会他的非理性和悲观主义。我想,这也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看叔本华,他身上正映照着这样一种事实:西方人的超凡脱俗表现出的是对现实的厌恶,这让他们在思维上显得更加具有独立与批判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我们不提倡批判思维,所以中国人历来的超凡脱俗表现出的是对现实的坦然接受。那些壮年胸怀天下,想要致君尧舜的青年,到了晚年却成为平和纯净的田园诗人,一心沉醉于清风明月或者故纸堆中,在那里寻求他们精神最后的栖息之所并得到比以往更加自然的快乐,显示出可爱的样子。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说,叔本华并不讨人喜欢。他的脸太深沉太严肃,冷酷得让人受不了。

    我的观点和叔本华相似,但不尽相同。欲望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占了很大一部分。生命得以产生的原始动力,不正是生物繁殖的本能吗?对人类来说,除了繁殖本能以外,我们还能得到额外的快感。东汉有一位叫做孔融的名士,小时候他让梨,使他博得了美名。然而他的离经叛道却让我大开眼界,他说: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

    在他的眼里,一个妈妈怀胎十月,本质上就是把一个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拿出来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他的祖宗是孔圣人,知道后代出了个这样的人,一定气的活过来。这是个当生物学家的料,对于伦理学,他大概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当然,这可能是曹操为了杀他造的谣,这一点需要正经的历史学家开个课题申请一笔资金去考证一下。

    既然欲望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就不要去残酷地镇压它。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朱熹先生三观的中心。他的意见就是,我们这些人都要力争上游,去做思想上的太监、行为上的侏儒,那样就无欲无求,便于统治了。基本上,在我们这个国家,没有思想的人就是思想最先进的人。当然,这一点又不能说太多——顺便提一句,朱熹先生除了爱读书育人以外,最大的爱好便是美女。

    传统的禁锢的伦理学逐渐被打破了,我们现在不得不承认欲望是生命的一部分。让生命充满阳关,获得幸福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欲望又是要分类而论的,有物质的与精神的,有情感的与理性的,有现实的与幻想的……欲望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是满足欲望的方式却有可取与不可取之异。譬如有人爱豪车,这算是极其物质的欲望了。最优秀的做法是自己奋斗,创造了一笔财富再去买车;其次是向父母要一笔钱或者中一张500万的彩票,这是不劳而获;最次就是坑蒙拐卖、强取豪夺,干这些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这三种方式最终都能使他得到豪车,其中幸福感最强的一定是第一种,同时这些过程却深刻地反应了当事人的能力:自我实现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所以幸福感的多少是一个自我的话题。如果不能正视和重视自己,幸福就无从所得。有人说,这很容易做到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认知自己比认知别人困难多了。我们常在需要坚持的时候打退堂鼓,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能力不足;也常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激励自己总能出人头地。能获取的不尽力去获取,不能获取的却痴心妄想。这不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清楚吗?如果我是一位弓箭手,射不中的时候,千万别去怪弓箭或者箭靶有问题,而是要反思自己的目标感与操作性是否正确。这正是孟子说的话,我们把他归结为四个字:反求诸己。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自我实现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是激发人类幸福感的驱动力,前者教会我们积极进取,后者教会我们稳重谦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可以接受罗素那句名言: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原谅我又要引用原文了:

    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

    两相对比,这句话被翻译过度了,他的原意应该是这样:

    须知求之不得,乃是幸福的一面。

    得与不得,满足与不能满足,这就是能力的结果导向,也是幸福的来源。那么,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结论如下:

    不是因为我们的无能,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无能无能为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往幸福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oc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