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过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每天在一位老人门前嬉闹,叫声连天的。
几天过去了,老人难以忍受。于是,老人就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谢谢你们每天在这里玩,这里变得热闹了很多,我感觉我都变年轻了。来,每人10美分作为你们的酬金!”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嬉闹,老人拿出5美分给每个孩子。孩子觉得比昨天少了,有点不高兴,但是觉得也过得去,于是,就接受了。
第三天,孩子照常来嬉闹,老人只拿出2美分给每个孩子。孩子勃然大怒:“这也太少了!我们这么辛苦,才给2美分。以后,我们不会再来了!”
果真,孩子们再也没有来。于是,老人又过上了安静的生活。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给你买个新手机”、“要是成绩进步了10名,就奖励你玩1小时手机”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因为下一次当孩子达成差不多的成绩时,已经没有了这种奖励机制,或者这种奖励机制是不持久的,更何况咱们大人有时候还容易食言不履行约定。
每个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本来是有一个内部动机的,但是一开始我们没接触这些原理再加上一些错误的教养模式,所以把学习跟物质奖励或者手机游戏挂钩了,导致孩子把对于学习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性质就变了。
我很庆幸,很早就看到这个故事,明白故事背后的心理原理。在家庭教育中成功避雷。多使用精神奖励,少使用物质奖励,就是为了好好地保护孩子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只有内驱力才可以持久地促进孩子不断成长。
当孩子考得好时,及时地给予精神上的表扬和鼓励,保护好孩子的内部动力。给予物质时,要说明妈妈不是因为你考得好给你的,而是你考好了,你自己很开心,看到你开心,妈妈也很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