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900多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古往今来,考试一直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代高考则是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全国建立起统一的高校招生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断;直到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我国人才选拔的需要。而新高考可以说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如:
建立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加强和改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改革课统一高考,推进了分类考试;
完善了招生录取机制。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四十年都发生了哪些高考大事,一起了解高考的变迁。
四十年高考大事记
1977年: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198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5年: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试点;
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正式实行标准化,共9个科目;
1994年:所有考试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
1996年:国家出台《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方法》;
1997年: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
1999年:广东省率先探索“3+X”模式,必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后来演化成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
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7月提前到6月,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目前大部分省(区、市)高考时间为2天;
2007年: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作为试点,上海市、浙江省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6年:全国26个省(区、市)使用统一命题考试,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仍为分省市命题;
2017年:上海市、浙江省迎来了全新的“3+3”高考模式,外语可以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这一模式也被称为“新高考”;
2018年:原计划将有17个省市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因一些省份推迟,目前只剩下,江苏、河北、重庆、辽宁、福建、湖南、湖北以及广东8个省市;
文章由【逻马生涯】整理发布。
专注于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和家长解决生涯规划的烦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