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孩子的专注力(二)

浅谈孩子的专注力(二)

作者: 子在川上cherry | 来源:发表于2016-12-09 11:27 被阅读48次

和孩子一起专注,从而发现天生的内在美, 大人和孩子一样,当看不到天生的内在美时就很难感受到快乐。

在一起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人生,但我并不快乐,也许我曾经认为我缺失的是对“行动力”的反应;长大后就希望自己孩子不会缺失;

偶然才发现,这种表现也是专注力缺失的表现,不会专注才失去判断思考与行动的关联。

和孩子修炼专注时,重要的要教会他在觉知中静心,静心的说话是连结“专注”及“有慈悲心”的行动的方式;

试问我们大人有多少可以做到静心说话呢?是不是一样需要静心说话呢?

《这样玩儿让孩子更专注更灵性》中,作者举例一个叫乔治的黑星星,他被从非洲带到内陆城市,不断的探索新鲜事物,而且每个经验都是新奇的,它的行为告诉我们:

修炼专注时,要以开放的态度来检视生活经验,

告诉我们不要对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所有都做出反应,或者说不必须立刻反应,这点很重要的。行动力必须加以判别。

我的生活经验也是这样告诉我:

不假思索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关注认知的事实,乐于接受、而且充满乐趣的看世界的方式,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
这就是我们专注在觉知里,来关注内在事物和外在事物的变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呼吸中一呼一吸的缓慢动作,学会控制自己的反应 ,分析思想和行动的关联;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让我们判断清楚一阶段的思想和第二阶段的行动,这种暂停分析是必要的。暂停的概念,首先评估状况然后做出行动的反应,有时会延迟,但应遵循这种常识。

学会如何反应而已不是马上反应;
这样就要细心观察然后做成评估,才能行之有效的行动。
细心观察和评估情况是重要的生活技能。

例如:

孩子会知道水热烫需要等待,不必马上反应;

我的孩子有时说话总是反着说,当他想要时故意说不要、不想要,我最近发现一个让他判断思考与行动的方法,问三个问题:

这是真话吗?

是否有必要说?

这是好话吗?

每次他都会我说的不是真的,我可以不说,这不是好话。配合着呼吸,也许慢慢他会明白,思考与行动的区别。

我的孩子内心是要求完美的,但是他的行动却透露出完全的不在意完美,这样的意识内心估计是源于,我对他的完美要求,导致他的思考与行动的不一致性。

所以我现在对他专注训练时,他内心出现的捣乱分子的态度是不在要求完美,

如果有捣乱分子那么就要提醒他专注是一种平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事情;

不要留心那个捣乱分子就好了,捣乱分子慢慢褪去,而不是战胜它。
在一起

静心呼吸的时候来体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身体和感受,比做我们在看一场戏具表演,我们只能在台下看,不能替演员去演,我们觉知自己的身体就像看戏,要去观察,而不要控制;

我们会感动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思想,就像我们可以触景生情话剧的剧情,而感动一样但不会卷入到剧情当中去;

只是关注。

用关注来处理难过的情感,这种方式和原本的方式有很多大的差别。

这个方法就是观察中就像科学家一样先开放,好奇的心态观察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这个方法。有个游戏叫“哈喽游戏”

例:hello游戏

早上起床,对着你的孩子说哈喽想好跟他说“嗨、宝贝你的眼睛看起来是红色的”;也可以让孩子对陌生的名句说同样的话。

对于无法直视别人的孩子,对视孩子的目光时能发现孩子的疑惑和不安情绪、困境,

不会面对必须正视别人的反应就是一种分心,一种不专注,或者说孩子不能很好的体会当下的这一刻。

多加练习会慢慢变得自信,全神贯注是透过专注所要领悟的,科学家阐述:

维有当正确的领悟和清晰的观察相结合的时候,正确的关注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这过程其实很不容易做到,据说很多禅修多年的人,有时也不容易到达目标,将这个过程清晰的拆解:

一是玩,先做游戏;

二是静心,(透过呼吸)做个自我的观察者;

三是分享,这个过程切忌给孩子自我的经验;

四是应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应用感受。

这也是呼吸练习的步骤。

自我修炼

早上和先生沟通未遂,又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段,希望可以对妈妈们有点小启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孩子的专注力(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ue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