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作者: 重华1980 | 来源:发表于2018-04-13 23:00 被阅读0次

    课堂的着力点是什么?

    教师可以少讲一些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文/顾明远 著名教育专家,北师大资深教授

    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提出答案。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一步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自己开始探索。这需要时间。许多教师往往觉得哪来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其实时间是有的,教师可以少讲一些,少布置一些练习性的作业,把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思考问题。

    课堂改革重在小组合作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文/佐藤学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

    世界各国的课堂正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在新的课堂里,二十多个学生围坐在几堆课桌前,展开合作学习。教学不再是划一的同步教学了,而是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探究性的单元学习。

    在课堂里,教科书不过是资料的一种而已。在教学中,尽管也有教师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的场面,但更多的是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居多。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

    在课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的二元对立的图式,课堂改革是难以充分地推进的。在课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课题不在于“同步教学或是个别学习”,而在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从“传递中心”走向“对话中心”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文/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教师的教的活动替代了学生的学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近乎于没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心智屠宰场”。我们再也不能被束缚于教学活动的僵化、机械和被动的运作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造灌输式的“反对话文化”,倡导“对话文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且通过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方式,亦即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三为一体”的学习过程。

    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超越了二元论:它强调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知识的解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诸多关系的统一。我们要共同寻求课程教学的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文化”转变为“思维型教学文化”。

    摒弃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文/田慧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我们的课堂要由过去长期以来以教为主的课堂根本转变,但现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还没有最终实现,这一点可以在课堂里听课时可以感觉到。应该承认,新的学习方式在现在广大中小学的课堂里非常普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活动的成分也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但总感觉到还有很顽强的一股力量在制约着课改最后临门一脚踢出去。

    我认为,这是在课堂中习惯性的、捆绑式的教学习惯,还在顽强发挥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文化,也还没有彻底根除。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还是习惯于为学生设计好一切——即使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讨论中,我感觉也不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是通过启发把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向教师设计好的标准框架,最后指向标准化。

    启发的方向出现问题,这源自于我们对课堂的过渡的设计和掌控,形成了习惯性的力量。就像我们习惯了捆绑学生,牵着学生走。什么时候当教师真正不再捆绑学生的思维,我们课堂就有希望。

    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替代

    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文/成尚荣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前所长

    课堂教学究竟走向哪里?我归纳为四个走向:

    第一,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第二,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变革。第三,坚持教学即儿童研究,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儿童的课堂、教学。第四,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里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究竟为什么以学为核心?我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核心,大部分还是以教为主。我的判断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特级教师以学为核心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变过来。因此,特级教师要想尽方法以学为主。

    以学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联合国有个报告说: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所替代。叶澜教授说,研究老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师的教可能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特级教师、名师,如果当今不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旧路上行走。

    当前,新课堂实践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指出: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翻转。但我们应当知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识处理与转化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技术和程序,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从课堂学习的现状看,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安富海如是说。

    与此同时,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实的前提下,课堂改革又面临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更艰巨任务。

    为此,笔者认为2017年课堂改革在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重述学程目标等方面,将呈现六大趋势。

    课堂改革新焦点: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在“依据核心素养确定学科核心素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修订课标与重组教材”的顶层设计之下,中小学一线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路径和方法。

    从关注三维目标到追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一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均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产生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让师生的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对话、互动,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将知识创造过程变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在教中学、做中学的基础上践行“发现、探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创中学,让小组成为自组织,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课堂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从整齐划一到以生为本的个性化选择。基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即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通过数字媒体、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课堂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思维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计找出并实施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的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解决方案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要积极研究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与教育新形态匹配的课堂组织形式: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

    同时,课堂模式要更加关注学科思想、学科品质这一本质属性,尝试多元开放的无边界课堂。

    2

    课堂改革新样态:

    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

    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是课堂的再一次升级换代。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为主的课堂称之为师本课堂。以先学后“交”、“交”后再教,以学为主、关注教学意义的课堂称之为生本课堂,当然生本课堂本身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优化、提升。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是课堂的一次跨越。

    生本课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级学生这个群体,即以群体学生为本,以假想化、符号化的抽象学生为本,仍然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关注不够。

    而自本课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个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从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进入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种教学关系”,课堂则实现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

    自本课堂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自本课堂基本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学习目标方面

    要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关注师生课堂创生知识;在重视认识技能基础上,关注对非认识技能如社会情绪、团队合作、可迁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协作与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原来只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更加关注学生在项目学习、真实情境下的品质和态度,以及它们对完成知识学习、方法感悟、完成任务中的整合统一作用。

    在学习内容方面

    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从形式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

    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生活主题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在学习方式方面

    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

    在学习方法方面

    要学会实践基于个体的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学习路径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每一种知识都应该关注两类结构:基本概念结构与方法程序结构。以结构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

    在学习评价方面,要借鉴专家意见,根据(跨)学科素养描述不同等级水平,根据水平设计不同类型试题:一是体现真实生活情境的创意与结构化设计,二是涵盖系列推理链和能力,三是形式多样化,体现不同能力的多重组合。

    3

    课堂结构新走向:

    超越传统课型走向结构模块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面对“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灵活运用、创新”等不同的知识点要求,面对“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不同的问题类型,面对“事实、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不同的知识类型,面对“合作是为了省时、互助、分享、发现不同、探究多种可能”等不同的合作意图和目标……

    我们的学生、小组根本没有多元的合作学习方法、技能、策略去应对、去匹配,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无法说服同伴、无法调解矛盾冲突”等偶发事件束手无策,因此无效、低效合作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学者将合作学习分为互助性合作和协同性合作;合作学习又可分为帮助——接受型、协同——接受型、帮助——发现型、协同——发现型学习策略。因此,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形式、策略及学习目标要求没有最佳匹配,遇到合作冲突不能快速有效解决,便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

    课改要么套路化,要么教师难以驾驭

    另一方面,现在有些课改校固定了基本课堂模式;有些课改校要求各学科教师依据学科阶段、性质、特点,一节一节从最原始的知识点设计不同课型的学习流程。出现的问题是,要么套路化,要么普通教师难以驾驭新课型。

    我们的思考是,用“内容+方法模块=活动思路”取代传统课型。方法模块是指各学科、各课型都有回忆、总结、概括、分类等理解信息,有归纳、演绎、应用、解决问题等处理信息,有比较、综合、创新等生成信息,若针对每类信息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模块,就可以将课堂内容镶嵌在不同的方法模块中,以活动为纲,课堂就可以实现模块自由组合,简便易行。

    也就是说,课堂结构是由不同方法模块(嵌入内容)排列组合而成的。原来的课型是以知识内容为明线、方法为暗线,现在的思路是以学习方法、培养思维为明线,以内容、知识为暗线;过去是只注重学科素养目标(学科三维目标),现在是还要借助过程和学习形式,渗透、整合完成社会素养目标,即同一时空完成二类课程目标。

    总之,从固定学科课型走向依内容任意组合编排的方法模块,会产生课改新意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改的着力点和2017年六大趋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zh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