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作者: 游梦僧 | 来源:发表于2021-07-07 16:10 被阅读0次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

    《论语》原【第14宪问篇第17则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杨伯峻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钱穆译文】子贡说:“管仲不好算是一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非但不能为子纠死,又为桓公相。”先生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由他把天下匡范合一起来,人民直到今天还是受他的恩赐。若没有了管仲,我今天怕也是披发左衽的人了。那像匹夫匹妇般,守着小信,自缢死在沟渎中,谁知道呀!”

    【李泽厚译文】子贡说:“管仲是没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以身殉难,反而作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助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还得到这好处。没有管仲,我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开襟衣了。他怎能像小百姓那样守着小信任,自杀在溪沟里,谁也不知道呢?”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殉死,而且做他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并匡正天下,民众时到今天还受他所赐。没有管仲,我们现在穿着就是‘被发左衽’了。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那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自杀于小沟小渠里而湮灭无闻啊?!”

    【游梦僧意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他不能殉死,而且还做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并匡正天下,使诸侯息征止伐,尊崇王室,以至天下太平,民众时到今天还受他所赐。如果没有管仲的‘攘夷’政策,我们就会被东夷征服统治,而被逼改冠易服,学东夷一样‘被发左衽’了。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那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管仲为了公子纠而)自杀于小沟小渠里而湮灭无闻啊?!(为了一人而弃天下万民于不顾,那算得了仁吗?)”

    【详解】《论语》此则,是就着上一文而来,前文子路的“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从不同的人(召忽和管仲)在同一件事上(公子纠之死),作出不同的选择(死与不死),而对比到底谁“仁”的。

    而本文子贡则从同一个人(管仲),在同一件事上(公子纠之死),作出不同的选择(死之与相之),来判断管仲是否仁的。

    “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能死”咱不作详细解读了,有兴趣的读者请看《<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意思是“管仲不是仁的人吧?桓公杀掉(与之竞争做君王的弟弟)公子纠时,(作为公子纠的家臣)不能殉死”。

    齐桓公与公子纠、管仲与公子纠的关系,此处不再复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前文:《<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又,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而且”的意思。《墨子·非攻中》:“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又相之,即“而且成为他的宰相”。“之”指代齐桓公;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里的“”则是动词,意思为“辅助”,《尚书·盘庚下》:“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

    霸诸侯,称霸诸侯。“霸诸侯”这事,桓公为主,管仲为辅,故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一,动词,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匡,纠察;扶正。如“匡正;匡谬”。“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论语注疏》马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

    一匡天下,统一并匡正天下。对于管仲来说,“一”即合诸侯,平天下;“匡”即“尊王”,即尊崇周王室。周王室为当时之正统,只有尊周王室,才是匡正天下。

    “一匡天下”里的“天下”,是指周王朝的统治范围,而不仅指齐国,这就是为什么身在鲁国的孔子,也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民到于今受其赐,民,民众。其,指管仲。民众时至今天仍受管仲所赐。管仲的功绩,可谓是“福荫子孙,恩泽后代”。

    微,无,没有。“一朝辞汉,曾微恋旧之情。”——《晋书·列女传论》

    微管仲,即没有管仲。

    吾,人称代词,表示“我,我们”。

    其,表示推测、加强祈使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

    被发左衽,被:通“披”;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

    春秋战国地图

    在这里,孔子以“被发左衽”代指东夷莱国的统治。异族入侵而导致的改朝换代,通常都会进行“改冠易服”,使被统治者的着装沿统治者的传统。比如满清入关后,就实行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

    《汉书·匈奴传下》: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

    “被发左衽”,有些书解释为“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但不能直接套用到《论语》此章的解释。

    “被发左衽”在这里特指坐落在胶东半岛的莱国等所谓的东夷。具体解读起来,又会是一篇长文,故本文不作详细解读。只要知道它所指代的意思是“(鲁国)被没开化的野蛮部族东夷入侵并统治,被迫改冠易服,变成被发左衽”。

    管仲的“攘夷”政策,保护了周王朝的天下,即齐国、鲁国等。

    管仲做了齐国齐桓公的宰相后,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

    与《论语》本章解读最为相关的,就是“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就是重新尊崇周天子,那个被各诸侯无视了许久的“天下王”。管仲推行“尊王”,然后以周天子的名号,征伐那些不服从齐国的诸侯。读者读到这,是不是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对的,正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所使用的伎俩——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来曹操没少看历史,而且还深得管仲之真传。

    即:管仲尊周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扶汉天子,以令诸侯。

    所谓“攘夷”,就是外攘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方外族。对于当时的周王朝,特别是齐国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胶东半岛的莱国,而莱国的服饰特点就是“被发左衽”。所谓“齐鲁大地”,可知齐国与鲁国连在一起的,所以,莱国威胁到齐国,自然也是孔子所在国(鲁国)的祸害。

    管仲的“尊王”政策,使周王朝的诸侯停止了互相征伐,周王朝得以和平;而“攘夷”政策,则集中精力对付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方外族,使外族不敢再对周王朝各诸侯国侵扰,边境得以安宁。

    管仲的“攘夷”政策,在东面打压东夷莱国,齐国边境安宁,同时也保护了鲁国。所以,鲁国人孔子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被发左衽”,本文暂简单解读至此,后续本僧会写长文,再进行深入的解读,请各位耐心期待吧。

    岂,助词,表示反诘,表示“怎么能,如何”。

    若,如同,像。如“若无其事,欣喜若狂”,《商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岂若,怎么能像……一样。有人说:“不对,‘岂若’应该是‘何如,不如’的意思”。“与其……岂若……”之时,的确如此。这种选择性结构,《论语》中就有:【18微子篇06】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

     

    但这里只有“岂若”,没有“与其”。所以不能直接套用。

    “匹夫匹妇”这四个字,解《论语》的人,能真得其正解者,凤毛麟角,稀少而珍贵。

    实际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一大串话,讲的是“(管仲)又相之”的。

    而“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讲的则是“死之”的。

    孔子就是用详尽的话来一一反驳子贡的话的。

    匹夫匹妇,通常的解读是“小百姓”。古文中,一般很少谈及妇女,特别是《论语》,为什么这里就蹦出一个“匹妇”来了呢?如果是为了指“平民小百姓”,一个“匹夫”足以。“匹夫之为”不是更好。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匹夫匹妇,实际是指平民夫妇的配对形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匹夫匹妇,谓庶人也,无别妾媵,唯夫妇相匹而已”这话的重点,不是在前面“庶人也”,而在于后面的“无别妾媵,唯夫妇相匹而已”。

    大白话就是“匹夫匹妇,说的是平民哪,别无侍妾和随嫁丫鬟,只有夫妇相配相对而已。”

    谅,固执,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用南宋大儒朱熹的话就是“不择是非而必于信”。《论语》【15卫灵公篇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朱熹在《论语集注》解读:“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

    这里,孔子拿当时平民夫妻的匹配形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来比喻“家臣死忠一个家主(管仲于公子纠)”的。这里对平民百姓毫无褒扬或贬损之意,只是引用当时平民的夫妻配对形式来说事理而已。

    孔子批评的是“把家主和家臣的关系生搬硬套于夫妇的关系”的行为,比如“公子纠死了,管仲就一定要选择自杀才是仁”,就是孔子批评的。但若真是你为此而死,孔子也不好直接批评(如召忽),毕竟死生事大。

    关于“匹夫匹妇”的解读,可能很多人还绕不过弯来。咱另一种相类同的例子,帮助理解:一对革命夫妻,为了革命而离别的时候,妻子依依不舍,丈夫说:“咱怎么能像小夫小妻一样呢,一日投身革命就已经放弃了那样的生活了。”这里的“小夫小妻”说的就不是简单的“夫与妻”了,而是借用他们的生活形式来说理了——着眼于自己的小生活而不管世事浮沉。

     

    经,上吊,缢死。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用更文雅诗意的说法就是“自挂东南枝”(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沟,小水道;渎,小渠。

    沟渎,小沟小渠。此处指无人所知之所

     

    莫之知,是“莫知之”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他。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莫之知,人不知也。《南史.列传第十八》: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管仲为了公子纠而)自杀于小沟小渠里而湮灭无闻。

    因为“死生事大”,对召忽之死,不作点评。用《论语注疏》的话就是“死事既难,亦在於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这就是为什么上一文中,在“如其仁”之后,孔子对召忽之死不再多说了。而本文则不然,孔子对“死之”还作详细的的解释,因为这里只是管仲的两个选择比较,且管仲已经选择了优的那一个。

     

    但从孔子在这章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不鼓励(甚至是批评)像召忽以死殉葬公子纠的。因为那是“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因一人而弃天下万民于不顾”明显不该。

    从这一点来说,后世的儒学,提倡死忠于主君,鼓励以死示忠,那是曲解孔学。孔学提倡的是不因“一人而弃万民于不顾”。如果孔学没有被后世儒学的曲解,也不至于战乱年代(比如五胡乱华)那么多先烈作无谓的牺牲。

    有人可能会说:“他们不英勇而死,而改侍他主,不就是没骨气吗?”我问你,这白白去死的骨气给万民带来了什么?除了自己的名声,什么也没达成!当然,能以死明志,是极难之事,咱也不好批评,但也不当提倡。

    一死而弃万民于不顾,倒不如君死国亡之后,改仕新主,努力治理一地,护一方百姓周全。如果新主令你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之时,自己再去死,宁死不为,不更好。

    只要始终不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初心,忍辱负重,又有何可指责的呢!这比一死了之,更难吧!

    当然,事实上,召忽之死公子纠并没有“莫之知”。由于此事记述在中文第一书《论语》里,召忽之死亦因孔子师徒的讨论而广为人知,这算是意外。

    孔子是反对无原则的守信的,那叫固执(谅也),这与“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符合守信的标准而不符合学的标准,它的坏处就是祸害)相应的。

    至此,孔子已经用实例反驳了子路和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人的观点了。而且话已经说得很重了——为公子纠而自杀的召忽,孔子不但不认为他“仁”,还称之为固执。连带子贡也批评了:你就是因为“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才会因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而认为他不仁!

    《论语》本则,解读完毕。解读完毕,本僧不禁感叹:后世儒学以孔学之名夹带私货多矣!戕害孔学深矣重矣!

    通过以上孔子师徒的讨论,“管仲是仁人”这结论就基本确定了。下一步,就是讨论他“好学”与否,即是否符合学的标准了。

    那么,管仲又是不是“好学”呢?咱下回分解。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给你拼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论语》全景图,谢谢。

    14宪问篇第17则原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游梦僧直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殉死,而且做他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并匡正天下,民众时到今天还受他所赐。没有管仲,我们现在穿着就是‘被发左衽’了。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那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自杀于小沟小渠里而湮灭无闻啊?!”

    【游梦僧意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后,他不能殉死,而且还做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并匡正天下,使诸侯息征止伐,尊崇王室,以至天下太平,民众时到今天还受他所赐。如果没有管仲的‘攘夷’政策,我们就会被东夷征服统治,而被逼改冠易服,学东夷一样‘被发左衽’了。怎么能像平民夫妇一一配对别无妾媵、一妇不嫁二夫的行为一样,那样不分是非对错地固执哪,(管仲为了公子纠而)自杀于小沟小渠里而湮灭无闻啊?!(为了一人而弃天下万民于不顾,那算得了仁吗?)”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同版块文章: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1-立论 - 简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2-损有馀而补不足 - 简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3-破解“有马十乘” - 简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你所错认的“惠” - 简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4(续)-子产之贤 - 简书

    《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5-管仲秒杀召忽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拼图解论语》圣贤论“六言六蔽”06-破解“被发左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ao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