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回头再看中医争议的问题
(一)、中医是否科学?
中医来源于古代,中医的精髓在于经典,在古人那里,走的是经典的路子,试图用现代科学的方式解释中医,无效。那也不是真正的中医,这一点日本人早就研究过了。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中药方剂里有个人参白虎汤,加减使用有很好的降糖效果,日本人看里面有甘草有粳米,都是甜的啊,怀疑怎么可以降糖呢,他们成立了专家小组,专门来搞实验研究,一个一个的试,结果发现这五个药单独使用的时候,只有知母和人参这两个药有一点降血糖的效果。至于粳米、石膏和甘草这三个药单独使用不降血糖。于是他们就想,整个方子的降血糖作用会不会是知母和人参加起来所产生的效果呢?结果这两个药合用之后,发现并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然后他们就调整知母和人参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发现把人参用多了之后,降糖作用不仅不提高反而下降了。知母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人参单独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也提高。石膏单独使用不降糖,但是它对知母和人参的降糖作用具有协同效果。当把人参的量降到原来剂量水平的时候,降糖作用最好,把人参拿掉,就是白虎汤,发现降糖作用又很差。所以日本这个药理试验小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国的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找到了这样优化组合的方药组成,找到这样优化的剂量比例。因为中医是不搞科学研究的啊,所以试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解释中医无效。
(二)、生病了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前面我们说了哪些病适合看中医,中医治疗这些病疗效很好。但是想看中医还是西医完全取决于自己,也是因人而异,中医也有几大不治的人群,古代就有中医六不治,十不治这样的说法,病决定一部分,人也决定一部分,但无论看中医还是西医都要好好配合。
(三)、中药在一块煎煮是否合理?
答案很明显了,中药不研究成分,讲的是性味归经,中医治疗讲的是辩证组方,看着乱七八糟,实际是行大有学问,相当于一个王国,各司其属,一点都不乱。
比如伤寒论里的方子,有青龙汤、白虎汤、有玄武汤,唯独没有朱雀汤,其实是有道理的。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为什么没有朱雀汤,解释是这样的,伤寒论的阴阳与《周易》的阴阳论是一致的。《周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伤寒论》将病邪分阴阳,在阴阳的基础确立“四柱”,即治法方剂分为发表(青龙)、攻下(朱雀)、中和(白虎)、补给(玄武)四大治法中北方玄武属水与火。当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老师讲过,北方玄武,五脏属肾,五行属水。但人体的肾,主水液代谢,肾有肾阴肾阳,肾阴是水,肾阳就是命门之火。是北方的玄武汤治水之中。已具南方治火之法。不必朱雀汤。由此可见中医的处方也是大有乾坤。
(四)、为什么看中医的少,西医成了医疗主体?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中医成名比较慢,选择学习中医的少了,年轻的中医耐不住寂寞,急着上西药,导致现在的中医成了摆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不少病人病人性情急躁,急功近利,生了病就想马上好。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西医治病,目标明确范围小,所以会觉得见效很快,中医治人,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是不是偶然,先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再是亚健康,再是出现了疾病的症状。一切的疾病都是人在不正确的使用自己的身体,中医的最终目的是把人从这种不正常的轨道上拉回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中医不是那么好理解,也不是那么好接受。话又说回来,比如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比较好接受一些,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用心感悟的,就像喝茶和喝饮料的感觉,就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喝饮料,因为饮料比较好接受,酸的甜的,一尝便知。喝茶的,是非常讲究的,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火,什么样的茶具,喝一口也许没什么感觉,细心品味,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喝饮料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美好心境的。中医也是这样,它的好处也需要人来慢慢品味,而且中医的疗效也相当可观。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指点,多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