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时事新闻,自编作文题目,并亲自下水作文。
2017年5月16日 21:00
作文题:
曾宣称“不参加规则不公正的游戏” 自诩为“超龄愤青”,一辈子没什么职务的北京大学退休教授郑也夫,一个多月前,他忽然发出一份自荐书。他自荐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他甚至为此设计了一份问卷,发表在博客,要在同行中开展一次“关于社会学会会长产生办法的民意调查”。但之后一个月里,他未接到一个同仁的相关电话。一个多月后,有且只有一位,年轻学者与他联系,表达了支持之意。
郑也夫自认为是个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的人。这一次,他把自荐会长当作“学术界制度与观念变革的可能的突破口”,他“宁可个人受挫,也要搅动一池死水”。
实际上,他从一开始就清楚自己“当选会长的概率不到1%”,但他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只去“宣扬一种理念”,这次他要“以一种包含了此种理念的行为亲自登场”。
“在社会转型期,一群研究社会的学者如果不讲自身该怎么做,光讲这个社会该怎么做,那我们不就是虚伪的么?”这位退休教授昂起头说,“先把自己的制度建设好,这不更切实么?也能对社会起个示范的作用。”
也有人质疑他参选会长的资格,一位受访的学者认为,“早就逃离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郑也夫,自然很难生产出完整的、标准的学术产品”,这与他自荐书里“评选会长职务根据学术成就高下”的说法形成一个尴尬的悖论。
可在郑也夫看来,“标准件”是学术作品的死症,自己确实不会生产这种东西。他自信与“一流社会学家”这个身份匹配的,是他出版过的5本社会学专著,和在国内顶尖社会学期刊《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过的7篇论文。
一位社会学家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评价,郑也夫的“自荐”是“堂吉诃德式”的。
节选自 《一场失败率99%的毛遂自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水作文:
一个人的弗拉明戈
郑也夫的自荐就是“弗拉明戈式”的独舞。幽暗的舞台,只有一个人在舞动燃烧,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弗拉明戈的开场———
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反观事件本身,这不过就像是竞选班长一样,全体同学或者班主任推荐几个候选人或是自荐也可,然后大家投票选举。郑也夫的自荐也很正常啊!哪里来的英雄?哪里来的堂吉诃德?谈何受挫?
问题的关键就是本来正常的事情变得诡异了。如果说郑也夫是普通人,那完全可以说他是不自量力。但是郑也夫是社会学专家,竞选自己领域专业的社会学会会长,不是很正常吗?不正常的是,没有任何回复。行或是不行,要不咱投票选一下,再不济现任会长给个明确回复,也算是一种态度方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一潭死水,不起涟漪。
为什么会这样?想起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的社会学家们你们可以生气,你们有你们的权力,你们不是谁的奴隶!你们可以大声赞同!你们也可以大声反对!就是不能沉默!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细思极恐,自由民主的社会人竟然放弃了自由民主的权利。社会学家竟然也把自己放在吃瓜群众的队伍中,please,please 的呼喊就像魔咒一样。估计他们没有看过《萌萌外表下的血腥杀戮》中吃瓜群众的悲惨,所以他们也就意识不到危险,稀里糊涂地活着或者死去。
但是还好有郑也夫。
当然一个学会会长的评选似乎没那么重要,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搞这一套论资排辈,不看能力,那会是怎样呢?
清华女神颜宁,从普林斯顿大学学成回国,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世界生物学界的新星,在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之后,在中国,反而拿不到基金委科研项目了,这不是很反常吗?2016、2017年连续力压哈佛、耶鲁,排名全美大学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授予颜宁,“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但是还好,这次有很多人发声了!可是颜宁已走!还好袁隆平没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至今没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难道是他没有资格吗?中国科学院院长只能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难道我们还要继续沉默吗?——我很喜欢弗拉明戈式的吉普赛女郎的独舞,她慷慨狂热,豪放自由,但是弗拉明戈式的群体舞动才更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或是击掌,或是旋转,或是喊叫,在张扬自我的同时,彰显了一种澎湃的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