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谁自不肖我多说,他一篇《桃花源记》不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伟大的精神世界,更开创了文人归隐田园的潮流。然稍微了解一下,我们发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时候,自己却一直在困苦中挣扎。
陶渊明说起陶渊明的身世,他也算名门之后。其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臣陶侃——那个搬砖励志的东晋名臣。可是到了陶渊明这,却没有沾到什么光。年轻时的陶渊明穷困潦倒不说,还赶上了一个不怎么好的时代。此时的东晋已是朝代末期,官场黑暗,朝政腐败。
尽管如此,早年的陶渊明还是怀着一颗大济苍生的心想当官。所以早期出任了江州祭酒。在这个需要溜须拍马的社交圈里,适应不了体制的他没干几天就辞官归家了。但,凡事有了一而再就多了再而三。后来他断断续续半隐半仕混到了义熙元年。这一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总算当了个像样的官——彭泽县令。
早年的陶渊明有过一段半隐半仕经历
然,好景不长。陶渊明到任不久,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来下乡检查工作了。而这个检查工作一般以搜集点地方银子为主要任务。陶渊明先还不敢得罪这个官小影响大的督邮,于是穿上衣服打算去见见。可是县吏一句“当束带迎之。”把陶渊明气到了,我一个县令去见个小督邮还要穿戴打扮一番?是不是最好还拍个粉啊!这不是侮辱人么!仰天骂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交了官印就又回家种地去了。
短短八十一天,陶渊明三个月试用期都还没过就又辞官归隐了!此后的陶渊明再也没有重拾官印。还好家里老婆翟氏不是个拜金女,与陶渊明“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开始了安贫守节的生活。时有朋友来访,也不同论资排辈都有酒招待,想想也满惬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貌似很悠哉
当然,这样的安逸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虽说是归隐,回家种田的陶渊明还是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也就是说起码算个富农,而且是个不用交税的富农。另外他的人缘也还不错。“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也就是说时不时有朋友接济点酒喝。这些好友里面还有不少土豪,好友颜延之有次跟他喝酒后,“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出手如此阔绰的富豪朋友们更是让陶渊明好过不少。就这样的条件,我猜好多人是无法达到的。
悲剧的是,就算有这样的经济基础,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也过的一塌糊涂。“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从这些牢骚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会当官的陶渊明种地也不怎么走运,农活干的辛苦收成却不咋地,常常要忍饥挨饿。而且嗜酒闲散的性格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
而更糟糕的问题是,陶渊明也必须面对凡人的人世烦忧。在经历过房子失火后陶渊明写到“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这说明陶渊明已经过的很糟糕了。贫苦的生活还夹杂着对下一代的担忧“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他在抱怨他几个儿子非懒即憨、不学无术的时候,其忧心忡忡的心事也流露无疑。
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困苦
所以,前车之鉴。在这个世界里就没有桃花源是可以逃避苦难的,只要还活着,我们就是逃的过圈子逃不出人世的凡人。想效仿陶渊明干不满试用期就回家种地的朋友们,思之鉴之吧!
文/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