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致良知线上学习平台以来,从诚意班到正心班到格物班,学习阳明心学已230余天。每天听原文、听导读,写分享,对阳明先生的著作及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感觉学习上有一些烦躁和抗拒,觉得每天导师提醒我们致良知、去私欲,与人之本性相抗而行,而且感觉致良知是一个大的概念,如何致良知、如何修身,具体方法没有明说。因此不免有些疑惑。而且日常自己也学习西方心理学,感觉西方的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灵的本质研究得非常透彻,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那心学除了道德上的修行、致良知外,对人的心灵又有什么影响呢?好像一直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心理学和心理学家,那中国人的心灵又皈依何处呢?我觉得中华传统文化虽没有明确定义为是心理学或哲学,但它们就是中国人心灵的指引,道、仁、性善、良知等就是中国人心灵以及道德追求的至高境界。
为了再系统地了解阳明心学以及对前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梳理,今天听了“帆书讲书”中《王阳明哲学》一书,对阳明先生一生的理论体系及其人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生的学习发展分成前三变和后三变。前三变是大概18岁到37岁之间,有三次质的变化。第一次是18岁时见娄谅,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于是他格竹子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这是向外求。第二次是阳明先生出入佛老,在寺院修行时,很思念自己的父亲和祖母,意识到如果连父亲和祖母都不思念、连这点念头都断了的话,就坏了人伦大体,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第三次是龙场悟道,参悟生死,明白“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外向求,是因为被外物遮蔽了双眼,转而向内求。这是王学的前三变,向外求—学佛老—向内求。
后三变是从37岁之后。第一个阶段37岁到45岁期间默坐澄心,分辨真我和假我。真我是本心、是赤子之心、是我们最终要修炼回的那颗心。假我是被欲望、习气遮蔽住的、被私意泛滥的心。第二个阶段是阳明先生45-50岁左右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良知即是天理,人人皆可致得良知,而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一个非常高的境界。知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省察,行是知。如果一件事你真正做到了,你就知了;如果你真正知了,你就一定能做到。而此“知”与我们平时说的知道的知识、见闻不一样,知行合一中的知是知道真正的德性、真正的道和规律。因此“圣人无所不知”,是因为圣人对于天理没有障碍。第三变是五十岁之后,达到圆熟化境。这时候的阳明先生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与天地万物于一体,万法皆在心中,功夫达到纯熟之境,私意剥尽,了无执着。因此43天平宁王之乱,每到一处剿匪时,先写一篇招安檄文,兵不血刃解决战斗。“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临终前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振聋发馈!
这是阳明先生一生探索和思想脉络的前三变和后三变。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良知即天理,是万事万物运行的道,是人内心遵循的最高规律。依良知而行,可去私欲、去贪嗔痴慢疑,去心中毒瘤毒草,恢复心中透明澄澈本体。而心本就光明澄澈,就像刚出生的小孩儿,只是被世俗污染蒙蔽。致就是修炼、达到,将良知一以贯之。时刻警醒、片刻觉察,处处观照,将良知之心涌动出来。良知之心本自具足,当你依靠良知的力量行事时,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知行合一就是在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脚踏实地地践行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去知、去行,如此循环往复,达到真知真行真良知的境界。
阳明先生还有一段非常有句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谓是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精炼总结,也是我们修为的路径和方向。阳明先生说“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只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因此圣人自在心中,人人皆可为圣人,我们要以阳明心学为指引,持续走在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持续地修炼这颗心,达到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