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华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一座小村庄,村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也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的,据说村子里面出过一位状元,家谱也被带到了白洋淀那边,寻访好久,一直未果,十分可惜。
村子西边有一条河,被称之为潴泷河,名字很霸气。上学好久之后才认识到比这更加复杂的字。从出生以来,河里难得见到一次水,大部分时候是干枯的,河床上的沙子特别细,周围很多地方盖房子都过来拉一些。河床上生长着一种草,根扎的很深很深,刨出来,洗干净,甜甜的。有一种小鸟,叫声很有特点,土名被称为“woliao”(分别读一声和二声),学名不知道。
村子的南边,是村里的承包地,上面大部分是几十年前种下的果树,有核桃、苹果、鸭梨、桃子、杏子等,高大茂盛,是村里重要的经济来源。
村子的东边,有几个大坑,据说和抗日还有些关系,一直是村里面的垃圾场和蓄水池。
村里的北边,被称为千里堤,高高的土坡,被限制住了,几乎没人把房子盖到千里堤以北。
在上学期间,公认属于村里面比较好学的孩子,一直读到了大学(工作后,读的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慢慢的在城市里面就业、结婚、生子,好像已经熟悉了城市的生活和套路。
因为持续不间断的读书,始终在思考,读的书越多,思考的越深入,越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实际上,老家的潴泷河,干枯了那么久,河床早已经被开垦成了农田;果树也因为太老了,结果太少,投入产出比太低,被连根刨起来了,有些种上了庄稼,有些成为了养殖基地(猪呀、牛呀、鸡呀、鸭呀等等),还有些成为了沙场;村东的大坑也逐渐被填平了,成为了村子里面的宅基地,上面盖上了漂亮的房子;只有村子北边的千里堤,风采仍旧,据说还比原来好了很多。
具体要做些什么呢?说心里话,迷糊着、迷茫中。总是说我们80后是苦逼的一代,被坑的一代,真的吗?不讳言,确实有很多的不容易,也有很多的艰辛。但是我想,每一代都一样,难道父辈经历的文革年代,知青时光,不苦、不累吗?
与其总是抱怨,当一位愤青,不如行动起来,一起聊聊读书的乐趣,一起写写当年的美好,一起分享一下旅行的乐趣,身体和灵魂,为什么不能同时在路上呢?我觉得可以,你说呢?
首发,微信公众号:浩哥爱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