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现在蔬菜、水果、粮食价格都不低,农民伯伯守着土地,为什么总是说农民收入低呢?
不光是普通百姓,马向阳也是有这样的错误认识。
马向阳在被秋香告状的时候,就问那些地有多少收入,秋香说50,马向阳第一印象是50万,而根本没有想过其实就真的是50。
说起来,农民伯伯在刚刚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那一段时间是收入增长最快的时候。
一方面,因为承包土地激发了劳动力,多劳自己多得,另一方面农民伯伯在土地上的剩余产品可以拿到城市里卖。
在当时物资还紧缺的时候,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农民伯伯的收入增长的还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农村在发展的时候,城市也在发展,甚至城市发展的更快。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想当然的认为农民伯伯的收入也很高。
每当听到农民伯伯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的时候都是吃惊的。
这中间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跟着《马向阳下乡记》第3集来一起探寻一下这里的秘密。
第一次党员大会上得知的秘密
《马向阳下乡记》第三集,马向阳召开了下乡之后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在会上,梁会计提到了村子里有很多荒地。
马向阳就出口询问为什么不种。
也就是这样的询问,引出了梁会计的一番话。
梁会计做了情况汇报,信息量都很大,我们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农民伯伯虽然一年种两茬庄稼还是没有收入。
第一,种地只能满足农民伯伯自家消费需求,不能参与市场流通。
原来,大槐树村一年种两茬庄稼,夏种玉米秋种麦,但是却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两茬庄稼,其中一茬正好能够抵上种地用的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另一茬可以说是纯收入,但是要满足农民自己的消费。
既然要满足自己的消费就不能拿出去贩卖,也就不能通过市场换取收入。
第二,种地的效率不高。
一方面,种地的劳动力现在主要是老人。梁会计的汇报里用了一个时髦的词,叫做九九三八六一村。啥叫九九三八六一村呢?
九九指的是老人,三八指的是妇女,六一指的是儿童,说穿了就是村子里的年轻劳动力,正当年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
而老人、妇女、小孩下地劳作的效率本来就不高,因为体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上还要照顾孙子孙女,种地也不可能精耕细作。
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年轻劳动力出去见识过之后再难在村子里呆得住。马向阳在得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后就提出要把年轻人叫回来的建议。
这个建议直接被开会的老人民义给驳回了,还说马向阳多呆几天就琢磨出味了。
马向阳也感受到了,呆在村子里确实难受。
第三,村子里的致富门道落到农民伯伯口袋里的不多。
梁会计的汇报里说到了村子里有一个很有钱的人,马向阳立马说能人回村的事情。
这个提议被提出来之后,开会的老人们都说小钱是变大钱了,但是落到老百姓口袋里的真的不多。
当然,在这些原因背后是城乡二元经济体系下农村经济体系有待完善的深层制约。
一方面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让更多的资本从农村流入了城市。一斤鸡蛋4元钱,一把剪刀20元,5斤鸡蛋换一把剪刀,但是5斤鸡蛋农民伯伯可能要攒一个月,一把剪刀在流水线上只需要几秒钟。
但是这种工业品农民伯伯也是生活必须的啊。
另一方面是对农民伯伯农村生产要素的限制比较多。耕地红线、土地用途都管制的比较严格,盘活生产要素的难度大。
马向阳该怎么办?
一是提高农村耕作劳动生产率。产量上去了,才能有更多的余粮参与到市场流通之中。而要提高农村耕作劳动生产率,就要提升劳动技能,加强对农民伯伯的技能培训,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培训指导。
二是要让劳动力回流农村。办任何事,没有人是不行的。要想办法让外出劳作的年轻劳动力回到农村,回到家乡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这需要提升农村本身的吸引力,完善基本的公共设施,从硬件上吸引回流。另一方面则需要想办法让这些年轻人在农村的资源基础上做出一番事业。
三是要尽可能的延伸产业链。农产品附加值是比较低,同样是面粉,馒头、面包和披萨,价格一个比一个高,但本质上还是面粉。这就需要想办法延伸产业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