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从兴趣、爱好、享受里去寻找当事人的故事,往往可以展开当事人喜爱的自我认同!兴趣与爱好,往往是人们在生命里最享受且有成就感的时刻。兴趣能让人充满热情,在兴趣里人常常是快乐又荣光的。当事人的角色往往是专家。当事人的生命样貌往往是"活着"。
在大人眼中,小错不断,大错常犯,一无是处,只会犯错的孩子——小康,在大人面前沉默,不想说话。沉默是因为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当然无话可说。不说话其实也是一种抗议,不说话,里面其实已经说了很多话(包括愤怒,委屈,沮丧,担心,焦虑…)
"你知道爸爸妈妈带你来这里干什么吗?"小康杵了很久才挤出"不想说"三个字。
"很好,你一开始就做的很好!在这里不想说的事情就不要勉强说,这是我们说话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锦敦老师的回应,让人感动,让人心生敬意。接纳,允许,包容,善意,理解,相信他一定有些重要的理由。
接下来自我介绍。选了一只咖啡色蜡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并画了一杯咖啡,说:"我不喜欢人家叫我老师,更喜欢人家叫我咖啡,这是我的绰号,因为我喜欢喝咖啡……去专家化,平等化,生活化,人性化,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邀请孩子选择最能代表自己颜色的蜡笔,开始写他自己的名字。尊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从简单的,孩子容易做到的地方开始。让孩子在轻松放松的环境里,慢慢打开,从沉默不想说到自在的笑着对话,诉说自己在兴趣里的心得与经验,让人充分感受到小康生命中美好的一面。
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值得温柔以待,需要温柔以待!每个人都渴望更好,也都可以更好,并旦值得拥有所有的美好。
赵老师微课分享: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活出自已的精彩,先做一个有格局的女人,再做一个让孩子喜欢的妈妈,更不能忘记做一个能够感动自已的人。
可能孩子暂时还在黑暗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支点燃的温暖的蜡烛。点亮自己,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