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是在今年的10月5日那天开始读这本书,一直到11月17日才完结。如果按计划,这本书应该是10月20日之前完成,但是由于抱着不刻意的、不强迫的、读多少是多少的心态,再加上书的内容比较振奋人心、吸引力强,读的速度自然放慢了些,感悟多了些。
一、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真实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塔拉的回忆录,17岁之前没有踏入过教室,生活在废铜烂铁铸成的垃圾场,爸爸是个偏执狂,不允许有反对意见,妈妈聪明且懦弱,大哥和四哥依附于父亲,二哥肖恩暴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塔拉完全有资格抱怨或者表达愤怒,但她很少对这个家庭进行评价,而更多是表达内心的感受。
离开大山前,她虽有痛苦的感受,但却麻木于这种感受,几乎没有思考过生命是否有其他可能,她独自承受着父亲的控制、二哥的暴力、母亲的漠视;
在三哥泰勒的引导下,她终于走出大山,申请到杨百翰大学学习,她有所觉醒,但她的感受是分裂的、扭曲的、自我怀疑的,她不知道爸爸和学校教育哪个是对的;
她申请到剑桥读书的第一年,虽已是其中的一名学生,但内心无法归属,总觉得自己的穿着、谈吐、见识与那里的学生格格不入;
直到到剑桥读博,她才真正感受到她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但就在这时塔拉又陷入到了姐姐奥黛丽和哥哥肖恩的矛盾中,当她站在姐姐这一方反对肖恩的暴力时,没想到他们已结成同盟,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家和学校教育应该如何抉择,选择了学校教育就等于背叛了家庭,选择了家庭,就是背叛了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最终,塔拉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教育已经将她和她的家庭走向两个端点,何时能交叉,她也在追求父母的谅解。
我想,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谁而活,我们的父母、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所有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是我们的人生感受不同。
二、原生家庭是用来超越的,不是用来抱怨的。
自从塔拉踏入大学,到她博士毕业,她用了十年的时间,一直在摆脱原生家庭的
道路上挣扎。虽然最终与父母的观念背道而驰,父母也不愿再见到她,但她很少抱怨这个原生家庭,甚至从未放弃这个家庭。因为她不再怀疑父母对她的爱,只是她不能接受父母爱的方式。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我们也终将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我们一味抱怨,不但对我们自己的成长无济于事,我们也终将无法拥有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童年没得选,但是青年、壮年、老年都有得选。即使我要用一生治愈童年,这也是我一生的命题和修行。
接纳原生家庭,也是接纳自己,我们才拥有改变自我的勇气,进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残酷,还能依然热爱生活。”
网友评论